小心学校旁边的早餐店,可能让你的孩子腹

北京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

未来君的话

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不要担心不要着急,没有什么是嗦一次粉不能解决的。

如果一次不行,那就两次!

两起大规模中毒事件

米粉、肠粉、河粉、螺蛳粉!

这些都是老少皆宜的美食,简简单单的粉,却能吃出人间百味。

可最近却发生了两起起大规模的中毒事件,其中不乏年幼的孩子。

这令众多父母朋友们痛心的同时,也不禁担忧起我们周边的食品安全来,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事件一就发生在不远的揭阳惠来县的神泉镇上。

有11名顾客在同一家肠粉店吃完河粉(当地称其为“粿条”)后,都先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疑似食物中毒的不良症状。

其中一名年仅6岁的男童,更是因抢救无效,于8月1日死亡。

而与男童一同用餐的哥哥姐姐,也危在旦夕,他们的大脑、肺、肾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

两个孩子的治疗费用很快超过了20万元,家人不得不开了网络求助,筹集医疗费用。

太可怕了,大家三天两头就食用的米粉,一夜之间竟变得如此陌生,有了“夺命”的隐患。

事件二就发生在前些天,黑龙江有一家12口人因为吃了一道叫“酸汤子”的食物,致9人死亡!

据悉,酸汤子在当地是用玉米水磨发酵后做成的一种粗面条。

而这一家人所吃的酸汤子均为该自制,且在冰箱中冷冻近一年时间。

经过调查,这两例的食物中毒案例,都是由米酵菌酸这一毒素所导致的。

那么米酵菌酸到底是何物?为什么有这么如此强劲的毒素?今日就与未老师一起了解一下吧~

米粉为什么会有毒

其实这起食物中毒事件的根源,在于椰毒假单胞菌在从中作祟。

而令米粉有“夺命”隐患的,正是该细菌在反之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叫米酵菌酸的毒素。

令人无奈又遗憾的是,我们目前仍拿这种毒素没有办法,医学上并没有针对其的特效药。

该细菌常产生于着三类制品中:谷类发酵制品、薯类制品、腐坏的木耳与银耳中。

如久发的黑木耳、银耳、湿河粉、米粉、发酵玉米面、糯玉米汤圆粉、玉米淀粉、发酵糯小米、吊浆粑、糍粑、醋凉粉、马铃薯粉条、甘薯面、山芋淀粉等。

是的,在新闻中常常听到的“黑木耳中毒事件”,背后的凶手也正是这一毒素。

如若食物存放不当,特别是在放置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下,那就相当于为这种毒素制造了一张“温床”。

更令人害怕的是,这种毒素并不会对食物的颜色、气味、以及味道产生任何明显的影响。

换句话说,“毒米粉”不仅看不出、闻不出,甚至还吃不出!

那么我们用常规的消毒手段——久煮,能消灭毒素吗?

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于康教授介绍道:

“米酵菌酸的耐热性极强,经℃煮沸和高压也不能破坏!”

“所以无论制成何种食品、采用普通烹煮方法,都不能破坏其毒性,进食后仍可引起食物中毒。”

那么,我们难道就拿这种毒素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下面这几点,请你牢记!

我们能做些什么

至此,广东疾控也发布了安全提醒:

杜绝毒食物再害人,除了监管部门加强监督,企业加强自律之外,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注意这些来保护自己!

1、在外就餐,严格筛选

外出就餐时,我们要选择环境干净卫生的店铺,尽量不要去环境脏乱差的小作坊。

在炎热的天气下,若看见店内的湿米粉直接散落在外,常温放置的店铺,要做到避而远之。

2、在家就餐,多加注意

在购买此类产品回家自行烹饪时,要加以注意选购店铺的卫生条件,并多注意产品信息,如:

食品名称、生产日期、生产批号、保质期、食品生产经营者的名称、地址等。

哪怕是散装论称的产品,也当须有公示牌或标示牌。

如若以上信息都没有的产品,我们同样要做到避而远之。

在购买时也要注意量不要过多,要以当餐吃完的量作为采购的标准。

此外,我们自行购买回家后,或是自行制作此类产品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3、有不良症状,请立即就医

米酵菌酸毒素引起的中毒发病急,潜伏期一般为30分钟至12小时,少数为1至2天。

中毒后的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轻微腹泻、头晕、全身无力。

重者出现黄疸、肝肿大、皮下出血、呕血、血尿、少尿、意识不清、烦燥不安、惊厥、抽搐、休克甚至死亡,一般无发热。

此外,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出现疑似中毒症状,应当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

尽快对患者进行催吐,排出胃容物,从而减轻毒素对机体的损伤,同时必须马上就医,遵听医嘱配合治疗。

而一同就餐的人,无论有无症状显现,医院当即进行检查。

最后,未老师在此提醒大家,以下这几种常见的食物,也常常存在着食物中毒的隐患,请务必警惕:

俗言道:“祸从口入。”

自古人们就知道,如若吃的不好,吃的不健康,吃的搭配不当,都是会出问题的。

毕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故此,我们哪怕在美食面前,也一定要耐得住“馋”,在食品安全问题面前,更是要一再地谨慎谨慎再谨慎!

免责声明:以上部分素材来源于央视新闻、百度等,非商用,如侵删!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yishang.net/fxbb/874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