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蜜妈CLUBID:miyuejia
世界上所有的宝爸宝妈都会面临一个难题:当宝宝生病的时候,到底要不要吃药?今天就和大家来说一说关于宝宝生病的用药安全!
01
婴幼儿药物使用规则
一、用法用量要精准。
不论是药品的使用时间、频率,还是次数、用量等,都需要父母严密管控。一旦超出剂量,就容易引发中毒,而剂量过少则不易达到疗效。就1岁以前的婴幼儿来说,最好以药水为主,不但用量精确,宝宝也更易于接受。
二、使用方法经医师确认。
虽然大部分婴幼儿用药对肠胃的伤害都很小,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均可,但具体的使用方法仍需经过医师确认,才能保证收到最好的疗效,同时将对宝宝身体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三、尽量不混合用药。
某些药物与乳制品相结合后会导致药效降低,因此不建议把药物加入牛奶中食用,此外,葡萄柚汁会让药物的剂量相对变高,也建议避免并用。
四、不自行服用药物。
使用药物最忌吃别人的,或是自己以前剩下的。即使是类似的症状,但只要不是专业医师,在判断上也很容易出错,毕竟前后病因可能有很大不同,况且药物也可能出现过期、变质等种种问题,实在不适合继续使用。
02
一、药物种类是否正确
二、是否标示有特殊注意事项
三、是否仍在保质期
四、药量是否正确无误
五、大人双手是否清洗干净
03
选用退烧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不盲目乱用退热药
孩子发热是生病的其中一个症状,应该马上找儿科大夫诊断一下患了什么病,治病治热同时进行。如果病不清楚单强调退热,靠药物维持不发热,可能漏了原发病的治疗而延误时机,使轻病成为重病甚至酿成终生遗憾。所以除了小儿高热应该立即退热治疗外,中度以下的发热(39度以下)应先明确诊断再给退热药。
发热是人的体温定点中枢功能紊乱了,退热药是纠正它的紊乱而恢复正常体温。一般退热药作用时间4-6小时,当药物作用消除后原发病未好,体温会复升;有时疾病好转,这个“点”的功能还不稳定,新的观点认为连续3天退热药才能使这个“点”的功能稳定下来,所以医生常嘱小儿家长给发热的孩子热退后再服3天退热药。按医生处方指定服退热药是合理、科学的。
04
新生儿发热的处理
体温升高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症状,正常新生儿的肛温为36.2~37.8℃,腋下温度较肛温稍低,在36~37℃。
当新生儿腋温超过37.2℃或肛温超过37.8℃时称发热(fever)。腋温37.5~38℃称低热,38.1~39℃称中等度发热,39.1~41℃称高热.41℃以上称超高热。新生儿对高热耐受性差。当体温超过40℃时间较长时,可产生惊厥及永久性脑损伤。
新生儿出现发热时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果体温高达38.5℃或39℃以上,应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打包散热、降暖箱箱温等,同时查找发热的原因。
宝宝发烧家庭护理方法
1、维持家中的空气流通,凉爽舒适,保持舒适温度,最好在27度左右。
2、脱掉过多的衣服。不要相信民间感冒需要用被子“捂汗”的说法。对于因发烧而手脚温热且全身出汗的宝宝,就需要少穿点衣服,千万不要怕吹了风,而让宝宝因散热困难而难受。
3、温水拭浴、温水澡:是物理降温的一种。如不让家长使用,可能有的家长接受不了。目前这块,有指南指出会增加患儿不适感,一般建议,如宝宝不配合,感觉很难受,应暂停这种物理降温的方法。
3、禁止使用冰枕,冰枕易造成局部过冷或致体温过低;禁止使用酒精退热,这可能导致酒精从皮肤吸收而造成酒精中毒。
4、多喝水。水有调节温度的功能,又可以补充宝宝体内因发烧而失去的水份。这一点很有效哟,宝爸宝妈一定要想办法哄着宝宝多喝些水。
5、及时送院治疗:对3月龄以内的婴儿发烧,医院检查,排除泌尿系感染;败血症;脑膜炎等严重感染。
6、观察发热变化和相关的其它表现:比如咳嗽、腹泻、头痛、抽搐、嗓子痛、耳朵疼、身上出疹子、反复呕吐、结膜充血、面色苍白,精神萎靡等其他未全部列出的伴随症状等,有这些症状记录下来然后及时就医。
需要就医的情况
发现出现以下症状一定要去看医生!
1、低于3个月的宝宝发烧
2、发体温39℃;
3、宝宝已不能喝水,或出现惊厥;宝宝精神差,嗜睡或不易叫醒;宝宝呼吸时有喉喘鸣声。
4、发热伴有呕吐、抽搐、脱水;
5、发热伴有皮疹;
6、发热时间3天;
7、既往有高热惊厥史的宝宝
8、发烧伴有其他可疑症状。
9、呼吸加快(2个月以下的小婴儿呼吸次数每分钟≥60次,2个月至1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50次,1~4岁的儿童每分钟呼吸≥40次),可能引发了轻度肺炎。
10、呼吸加快并出现上胸凹陷(指孩子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这是由于肺部组织弹力差,吸气费力所致;若孩子吸气时仅有肋间或锁骨上方软组织内陷,则不是胸凹陷)。有此特征说明孩子已经出现了较明显的呼吸困难,可能是重度肺炎。
05
腹泻用药
抗生素类
抗生素主要是由细菌、霉菌或其他微生物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或人工合成的类似物。
这类药主要针对细菌性肠炎,品种很多,选药时医生往往根据患儿的临床特点和便检结果,并结合孩子的用药史及过敏史等。
抗生素类药在临床上的问题比较突出,滥用现象诸多,如家长心急,擅自加大药量;一种药不行,再加一种,盲目联合用药;医生开的药不管用,去药店买广告宣传的药或别人推荐的药,造成重复应用;不规律用药,时服时停,孩子成了试验品。
这些做法都属于滥用抗生素,它最严重的后果是肠道菌群进一步紊乱,耐药细菌大量繁殖,导致药物难以控制的肠炎,即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因此,非细菌性”肠炎是否用抗生素一定要遵医嘱,否则后患多多。
黏膜保护剂
这类药顾名思义,就是能覆盖在肠黏膜上,吸附病原体和毒素,增强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并阻止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常用药有思密达、必奇等。
服这类药需注意它的用法,一是空腹,二要强调与水调和的比例。空腹不是指饭前,而最好在两餐之间;怎样与水调和,务必认真阅读药物说明。
这两条做好了,会极大地减轻患儿症状,缩短病程。
微生态制剂
主要是指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一些有益于肠道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的活菌制剂。它能抑制病原菌的定植和侵袭,调节恢复肠道的微生态,从而控制腹泻。
这类药由于是活菌制剂,切记不能用热水送服和与抗生素同服。
另外,这类药重在调理,如患儿单纯消化不良或因肠外感染引起的腹泻,症状迁延反复时,可服用,但疗程要长。
中药类
现有的许多中成药制剂在临床上都是行之有效的,关键是如何提高宝宝服药的依从性,应避免饭后喂药引起呕吐,或硬喂导致宝宝强烈逆反,尽量寻求一些宝宝愿意接受的办法,使顺利喂药成为可能。
腹泻用药注意事项
由于药物诸多,服药程序也有讲究。
抗生素与微生态制剂同选时,应错开时间服用;西药与中药最好分开服用;慢性腹泻长期服药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等等。一句话,强调对孩子的精心护理。
腹泻患儿如果药选对了,用好了,既能缩短疗程又减轻孩子的痛苦,也有利于他的生长发育。
此外,对于腹泻宝宝来说,合理用药很关键,饮食调节也非常重要。所以提醒非母乳喂养儿的妈妈在喂养过程中,务必要掌握好喂养的时机和分寸,辅食添加严格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防止宝宝稚嫩的胃肠再受到侵害。
1
END
1
想要和数百位宝妈、宝爸一起交流育儿问题吗?
想要随时得到护士的专业指导吗?
请添加蜜月佳小M
备注我要进“蜜月佳蜜妈蜜爸群”,她会拉您进群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