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腹泻是猪场常见的问题之一,因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断奶仔猪一般腹泻率在20%~30%左右,病死率达10%~15%,发病仔猪生长迟缓,形成僵猪,甚至死亡,给养猪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断奶仔猪由于受到疾病感染、饲粮、环境、饲养管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发生腹泻又是最为常见的,它不仅影响到仔猪的生长,而且极易造成死亡,即使是耐过的仔猪,也会造成发育不良,甚至形成僵猪,严重制约养猪业的发展。
断奶后仔猪腹泻的原因:
仔猪断奶后,离开母猪,不再吃母乳,由于环境发生变化,从而产生烦躁不安,到处寻找母猪,食欲减退。因过度饥饿后猛吃饲料,加重胃肠的负担,导致消化机能紊乱,而引起腹泻。
1、断奶腹泻发生规律:断奶后5-10日发生最多,健壮猪多发,受应激大(如寒冷、秩序靠后等)的仔猪严重。
2、断奶腹泻原理:
1)断奶本身是一个最大应激,由于失去母猪,导致有仔猪植物性神经紊乱,体液丢失倾向。
2)由于拒食之后大量采食,小肠后段和大肠内积存不能消化的食糜,渗透压过高。
3)由于小肠后段和大肠内积存不能消化的食糜,为细菌的繁殖创造了环境,大量的细菌产生毒素刺激肠壁细胞分泌体液。
4)由于血液的渗透压与肠内相比过低,水分向肠内流,导致腹泻。
解决方案:
1、“三不变三渐变”两个原则把握牢
为减少断奶应激,要牢牢把握“三不变、三渐变”原则。“三不变”指断奶初期,原圈管理不变,原料喂养不变,原定制度不变;“三渐变”指断奶以后,饲料配比渐变,生活环境渐变,饲养制度渐变。
一要早期补料,锻炼仔猪采食行为,促进胃肠发育。可在生后5-7天开始诱食,让仔猪尽早学会采食。二要逐步断乳,慢慢适应。要做到“两减一增”:逐步减少母仔在一起的时间,逐步减少哺乳次数,同时增加补料次数。三要移母留仔,让仔猪熟悉环境。要移出母猪,让仔猪留在原圈饲养3-7天,然后再转圈饲养。
在仔猪断奶前3~5天适当减少哺乳母猪喂料量(15%~20%),通过减少母猪喂料量来有意控制和减少母乳量,让仔猪有饥饿感,促使仔猪多吃料。原圈断奶留养根据仔猪生长发育规律,一般在4~5周龄,体重6.5~7.5kg断奶比较安全。
2、适宜温度卫生好,两条措施不可少
早期断乳仔猪体温调节机能还很不完善,对环境温度有较高要求,3-4周龄时应达到25℃-27℃为宜,温度稍低,就可能受寒引发腹泻。早期断乳仔猪适应的相对湿度为60%~70%,过于干燥或过于潮湿,都不利于健康。环境卫生做的不到位最易引起仔猪腹泻,故猪舍地面要定期清扫,舍内要经常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仔猪采食不洁的饲料,防止饮用污水或尿液。及时清理母猪食槽、水槽,不要随便将饲料撒在不洁的地面上让仔猪自由采食。
3、少喂勤添用疫苗,两条主线都重要
断奶后3~5天内应限食,第一天为正常采食量的1/3,第二天为1/2,第三至六天为3/4,即喂7~8成饱为宜,实行少喂多餐(一昼夜喂6~8次),6天后根据仔猪消化功能情况增加喂量,逐渐过渡到自由采食。断乳后维持两不变,即原饲料(哺乳仔猪料)、原圈(将母猪赶走,留下仔猪)。断奶前三天至一周内,给猪群免疫猪瘟弱毒疫苗,防止传染性疾病因子侵袭,而引发腹泻。
早发现早治疗、推荐使用
恩诺沙星、缓释因子和肠道粘膜修复因子等。本品为无色或红色澄明液体1、独特复方制剂,协同抗菌,对多种细菌性肠炎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2、经典组方,降低了耐药性,增强了疗效,是普通痢菌净的10-20倍的疗效。3、快速恢复肠道消化功能,有效保持机体水-电解质平衡,防止脱水死亡。4、加入特殊的粘膜保护剂,防止毒素的侵入,同时修复肠道上皮细胞,促进健康细胞的增生,彻底治愈疾病。本品适应于:1、仔猪黄痢、白痢、血痢及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圆环病毒病等引起的水样腹泻、顽固性腹泻、呕吐、排黄色、白色、灰色浆糊样稀便、严重病猪肛门松弛、粪便失禁、腹胀痛、全身脱水,迅速消瘦等。2、营养性腹泻、仔猪低血糖症、霉菌毒素中毒、过量饲喂微量元素、寄生虫等引起的顽固性腹泻。3、中、大猪:由细菌、病毒感染或采食霉变饲料而引起的群发性或暴发性腹泻、拉稀等。4、其它不明原因引起的各种肠炎、腹泻等。
肌肉注射:每50kg体重,猪、羊10ml,小猪涂背10-20ml,一日一次,首次使用加倍剂量,重症连用2-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