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些机构使用所谓“德国高科技、无创检测”的“生物共振波治疗仪”进行过敏原检测。
服务中心在这里提醒大家:这样检测过敏原没有明确科学依据!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相关通报,这种检测“结果不准确”,且“注册证已过期”。
大家遇到类似宣传一定要慎重。
我们身边有几千种过敏原!
根据目前的研究,能导致人体过敏的过敏原已经有几千种之多,绝大部分是天然物质。
它们对多数人来说是正常物质,对易感个体来说,却可能是诱发过敏反应的过敏原。
这些都是常见的过敏原类型
这8种食物最容易让人过敏!
让大家过敏的最常见的8种食物类型是:
牛奶,和含有牛奶的食物(乳制品),如冰淇淋、黄油
鸡蛋
小麦
大豆
花生
坚果,如杏仁或腰果
鱼
贝类,如虾或牡蛎
90%的食物过敏都与这8种食物有关
这些最容易导致过敏的食物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成分中含有一种或多种比较稳定的蛋白质。
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幼儿的消化系统和免疫系统还没有充分发育成熟,不建议过早添加这些食物。
不过大家不用过分担心,发生过敏情况,及时采用正确的方法干预,过敏情况是可以扭转的。
过敏是这样发生的
了解过敏,必须要提到免疫系统。过敏反应需要过敏原和免疫系统同时参与才可能发生。
免疫系统是保卫我们身体不受外界有害物质侵害的最重要屏障。外来物质进入人体后,首先会经过免疫系统的甄别。
如果被识别为有用或无害物质,则与人体和谐相处,被吸收、利用或自然排出。
如果被识别为有害物质,则机体立即拉响警报,招呼免疫系统中的各路成员将其驱除或消灭。
这就是免疫系统的保护作用。
但是,如果免疫系统的保护超出了正常范围,误将有用或无害物质当成敌人,认为是有害物质,展开攻击,就会损害正常的身体组织,这种情况我们称为过敏反应。
咳嗽、腹泻,都可能是过敏
大家都知道荨麻疹、湿疹常常与过敏有关,却很少了解鼻塞、咳嗽、呕吐、腹泻等等,其实都可能是过敏反应。
医学上将过敏反应分为4种主要类型:I型-速发型、Ⅱ型-细胞毒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Ⅳ型-迟发型。
常见的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结膜炎、过敏性胃肠炎等,大多是由IgE抗体导致的I型过敏反应。
典型的I型过敏反应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致敏-过敏),才会出现症状。
致敏
首次接触某一物质,人体将其中某些特异性成份(大部分是蛋白质类)标记为“有害”,即过敏原。免疫系统发出“通缉令”,产出针对这种过敏原的特异性IgE抗体,查找可疑成份,并随时待命。
至此,机体就完成了过敏反应的第一阶段——致敏。
致敏阶段中,一般不会有过敏症状,只是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
过敏
在“一触即发”的状态下,一旦身体再次接触同样的过敏原成份,待命的IgE抗体就会立即与过敏原结合,试图消灭它。
过程中,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会放出组胺等细胞介质,造成身体出现一系列的过敏症状(如湿疹等),这就是第二阶段——过敏。
过敏阶段的发生速度很快,一般在接触过敏原几分钟至1小时之内即可出现。
I型过敏反应示意图
过敏反应表现复杂多样。可以是局部,也可以是全身表现;可以发生于明显可见的皮肤(如湿疹),也可以发生于很难观察到的消化道、呼吸道(如腹泻、咳嗽)。
从列表可以看出,过敏反应导致的症状大部分都不是过敏特有的,常常与其它疾病的表现类似。比如咳嗽、鼻塞,普通感冒时也可能出现。
而且即使同一个人,对同样的过敏原多次发生过敏反应时,也可能有不同的症状。
表现多样、不具备典型性、症状多变,这些都给大家发现过敏造成了困难,也给老师们诊断过敏疾病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过敏原检测主要分3类
根据原理,过敏的检测方法主要分为以下3类:食物激发回避试验、皮肤试验,和血清特异IgE(sIgE)检测。
食物激发回避试验
对于生活中过敏食物的检测,“激发+回避+激发”是食物过敏诊断的一种方法。
当进食某种食物后,身体出现我们刚才提到的皮肤、消化道或呼吸道等不适时(激发),停止进食该食物(回避)。
待不适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再次进食该食物后(再次激发),如果不适症状又出现,我们就可以判断,对该食物过敏。
皮肤试验
这是大家常说的“皮试”检测过敏原的方法。
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致敏原液体滴于皮肤表面,再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
如果对该过敏原过敏,则皮肤点刺部位会在15分钟内出现类似蚊虫叮咬的红肿块、痒感,或皮肤颜色改变。
任何年龄的成人和儿童都可以进行皮肤试验,但必须在经过培训的医生监督下操作,并配备专门的急救设备,以防止严重过敏反应的发生。
血清特异IgE(sIgE)检测
这是家长常说的“抽血”检测过敏原的方法。
血清特异sIgE免疫学检测多采用常见的吸入类及食物类过敏原联合检测的方式进行测定。
一次抽血可同时测定多项过敏原物质(如下图)。
这是血清sIgE检测项目模板
哪种过敏原检测方法比较好?
我们将前面讲到的3种方法做一个简单的比较:
有人说,是不是应该先抽个血或者做个皮试,查一下过敏原,看对哪些过敏,然后干脆不吃,就能避免过敏了?其实不是这样的。
首先,过敏原检测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建议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自行去检测。
其次,即使检测出身体对某种食物有抗体,比如猪肉、虾等,也不能说明自己就一定对这种食物过敏。
如果身体产生了过敏性问题:如常见的过敏性荨麻疹、湿疹等,大家还是应该咨询我们的老师,采取适当的检测方法,由指导老师结合大家的具体情况和既往病史进行判断解读,并指导合理治疗。
过敏能预防吗?能根治吗?
前面提到,过敏原大部分是天然物质,对多数人来说是正常物质,对于易感个体来说,却诱发过敏。
为什么别人接触没事,自己偏偏就过敏呢?
目前医学上普遍认为,过敏是一种受身体免疫系统影响,机体免疫细胞释放过多的炎症介质导致,具有个体化差异的疾病。
而且,目前对于过敏疾病,大部分人只针对症状表象进行的缓解掩饰,真正从免疫系统调理改善才可根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