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diarrhea)是一种常见症状,俗称“拉肚子”,是指排便次数明显超过平日习惯的频率,粪质稀薄,水分增加,每日排便量超过g,或含未消化食物或脓血、黏液。腹泻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门不适、失禁等症状。正常人每日大约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通过肠道对水分的吸收,最终粪便中水分仅约~ml。若进入结肠的液体量超过结肠的吸收能力或(和)结肠的吸收容量减少,就会导致粪便中水分排出量增加,便产生腹泻。临床上按病程长短,将腹泻分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腹泻发病急剧,病程在2~3周之内,大多系感染引起。慢性腹泻指病程在两个月以上或间歇期在2~4周内的复发性腹泻,发病原因更为复杂,可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所致。
《小儿推拿广意》最早指出:“……若泄泻亦要逆推,使气升而泄可止。”《幼科推拿秘书》记载了七节骨之名,明确提出其在小儿腹泻中的治疗作用:“水泻,从龟尾向上擦如数,立刻即止;若痢疾,必先从七节骨往下擦之龟尾,以去肠中热毒,次日方自下向上也。”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由于体质和习惯的不同,都有过拉肚子,七节骨对于泄泻有很好的作用,可以说是泄泻的基本用穴了。七节骨的应用可以简单的概括为,上推温阳止泻,下推泻热通便。
七节骨(声明: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
第四腰椎至尾骨尖成一条直线。
1、推上七节骨能固涩止泻,可用于脾虚泄泻、久泻,大便不调,小便频数等。
2、推下七节骨能导滞通便,可用于便秘,伤食泄泻,口臭等。
3、揉七节骨可以调理肠道,调理二便。
拉肚子也分情况其实拉肚子也有区别的:
如果大便稀薄,形体消瘦,舌淡苔白,是脾虚泄的表现;而大便臭秽,口臭腹胀,或有恶心呕吐,舌苔厚腻,为伤食泄的表现。
这两种是比较常见的腹泻,均可以选用七节骨来治疗,但是推拿的方法力度是不同的。
虚证泄泻,操作应力度轻柔、时间长、频率缓,选择逆时针摩腹与上推七节骨;反之若为伤食等实证泄泻,宜力度重、时间短、频率快,采用顺时针摩腹与下推七节骨。
七节骨与揉肚脐,揉龟尾,摩腹并称为止泻四法,从中医整体观看,四穴合用,照顾到机体经络、脏腑等的阴阳平衡,促进机体的阴阳协调,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则机体疾病自去。因此,在孩子出现腹泻时,可以首选“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止泻四法来治疗。
学小儿推拿到山东喜宝省级院校13年办学
吴老师
点击阅读原文,学更多小儿推拿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