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医案一则分享
腹泻是临床比较常见的病证,特别在南方等湿热偏重的区域,中医在治疗腹泻方面有很大优势,具有快速、便捷、不易反复、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腹泻又称为“泄泻”,在《黄帝内经》中有很多记载,其称本病为“鹜溏”、“飧泄”、“濡泄”、“洞泄”、“注下”、“后泄”等等。对于腹泻一病,中医对它的病因病机以及治疗都有很深刻的认识。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湿胜则濡泻。”《素问·举痛论篇》曰:“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等等。
故中医治疗腹泻往往能收获奇效,在此特分享1则之前在胡世平教授门诊就诊的腹泻医案。
初诊患者陈**,男,20岁,初诊时间:年8月21日
主诉:腹泻1年余
初诊症状:进食后腹痛,早餐后明显,便意急,大便不成型,泻后腹痛消失,每日大便数行,甚为所苦,眠差,夜间难以入睡,手足汗多,小便可。苔薄白,脉弦细。
胡世平教授初诊拟方以四神汤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物如下:
陈皮15g白芍30g防风30g苍术15g
白术15g吴茱萸5g干姜10g补骨脂10g
肉豆蔻10g草豆蔻10g木香15g砂仁15g
赤石脂15g茯苓15g泽泻15g甘草5g
*14剂,日一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嘱清淡饮食,调畅情志,适当运动增强人体自身阳气。
二诊二诊时间:年9月4日
二诊症状:患者诉服上方后腹痛腹泻等症状较前明显减轻,详细描述腹痛一般在脐周以及脐下部位,腹泻后腹痛减轻,平素怕冷,手足心汗出明显,夜间睡眠较前好转。舌尖红苔薄白,脉细数。
胡世平教授二诊处方是在一诊处方的基础之上以四逆汤、二仙汤合痛泻要方加减以调理善后,并嘱少食生冷食物,注意适当锻炼身体,增强人体阳气。
三诊后患者年3月因其他病证再次来胡教授门诊就诊时诉,服用上次药方之后至今大便一直成型,虽然日2-3行,但已无明显腹痛腹泻症状。
医案分析在此则医案中,患者是以为青年男性,虽然是处在湿热偏盛的深圳,但是这位患者的腹泻并非我们所常见的湿热导致,而是由于脾肾阳虚导致的。
对于一个青年男性而言,本应该旺盛的阳气可能由于平素过食生冷亦或是其他原因等被损害过度,所以日久就出现怕冷、容易出汗等阳虚的表现。早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就有言“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意思就是说当人体下焦受寒,或下焦阳气不足时,阳虚则内寒、肾主水、开窍于耳和二阴,与人体的大小便关系密切。阳虚水液运化不足,停留胃肠道,就会导致腹泻便溏等情况。
近年来由于科技的发展,各种电器的普及以及各种冷饮的诞生,让处在亚热带区域的广大民众们都享受到了“四季如春”的舒适感,但与此同时,某种程度上,有些人的过度贪凉也违背了大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基本原则,在夏季阳气本该上升最旺盛之时被外界寒气所抑制,导致人体本身的阳气不能很好地被温养,阳气被损害,从而出现阳虚的症状,日久发展为脾肾阳虚,出现我们最常说的“五更泻”,进一步甚或可能会出现腰膝酸软、阳痿早泄等肾阳肾精亏虚的症状。
所以对于本医案中,胡教授首诊时以四神丸为底方,旨在温补脾肾阳气以止泻。
四神丸出自明代王肯堂所编撰《证治准绳》,是治疗“五更泄”或者说“鸡鸣泄”的经典方剂。
在二诊时患者虽然诉腹痛腹泻症状较前好转,但是仍有自汗、腹痛、畏寒等明显脾肾阳虚等症状,所以胡世平教授遵循效不更法的原则,增强了补脾肾之阳的力度,用四逆汤合二仙汤,以温中祛寒、补肾壮阳。
四逆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是治疗少阴厥逆的代表方剂,因其专治肾阳衰微,阴寒内盛阳气衰微之四逆厥逆证,用之可达回阳救逆,使四逆而愈,故得名。
二仙汤出自《妇产科学》。具有温肾阳,补肾精,泻肾火,调理冲任之功效。而胡教授在本则案例中之选用二仙汤的核心药物仙茅、仙灵脾,取其温肾阳、补肾精之功。
在二诊之后患者诉腹痛腹泻等症状明显好转甚至消失,大便成型,后续嘱患者注意顾护自身阳气,少食生冷,多做室外锻炼。
小结由上可知,在夏季最炎热的时候出现的腹泻也可能是由于寒证导致的,所以在夏天出现腹泻的时候不能盲目使用清热祛湿的药物,需要辨证论治。夏天出现寒性腹泻,就是由于我们不注意顾护自身阳气,过分贪凉被寒凉所伤导致。所以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便利生活的同时,也要学会遵从大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这样才能“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对于阳虚的人群来说,在夏季,温度阳光适宜的时候,适当出门进行日光浴,进行体育锻炼,少吃生冷,多吃些补阳的食物,如韭菜、桂圆、羊肉等,医院去寻求专业的中医调理,力求达到“阴平阳秘”的平和状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