鎬庢牱娌诲ソ鐧界櫆椋? http://m.39.net/pf/a_6706972.html
婴儿生长发育迅速,摄入食物的量和种类随年龄增加而不断变化。由于婴儿胃肠道功能未完全成熟,会出现反流、溢乳、恶心、呕吐、反刍、腹泻、腹胀、便秘、肠绞痛等消化道问题,这些症状可能伴随婴儿期正常的生长发育过程或是对内、外刺激产生的行为反应,其中绝大部分是生理性或功能性的。根据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gastrointestinaldisorder,FGID)罗马Ⅳ标准,婴儿期常见消化道问题大多可根据详细病史和体格检查进行诊断,不需复杂的辅助检查和检测,非药物干预是主要的治疗措施。FGID的产生原因大多为婴儿心理、生理发育不成熟和(或)消化道各器官发育未成熟。如果监护人过分担忧,临床医生又认识不足而给予不当的检查和诊疗,会增加患儿身心痛苦及家庭精神的压力,加重疾病的负担。因此,亟待加强对婴儿期常见消化道问题的科学管理。
一、婴儿期常见消化道问题
产生的原因和机制
1.生理性问题:
指发育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症状,是正常的反应,通常见于婴儿期这一特殊年龄段。如反流是胃内容物的逆向运动,约4月龄达高峰,6月龄开始减少,并随着抗反流功能的不断完善逐渐消失。溢乳主要表现为喂奶后即有1~2口乳汁反流入口腔或溢出,是新生儿和婴儿期一种常见现象。呕吐是由自主神经和中枢神经系统反射引起,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伴有腹肌、膈肌强烈收缩,迫使食管或胃肠道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但婴儿期呕吐大多是生理性的。
2.功能性问题:
是由于脑肠轴功能紊乱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往往无生化和结构的改变或无法由其他疾病来解释。婴儿排便次数减少常见于排便困难、粪便潴留和功能性便秘。婴儿排便困难在新生儿期就可出现,持续3~4周后可自行缓解,多见于9月龄以内的婴儿,其主要机制是腹腔内压力的增高与盆底肌肉松弛的不协调。婴儿粪便潴留多见于母乳喂养儿,主要表现为婴儿排便次数少,甚至1~2周不排便,但无任何不适症状或体征,粪便常为糊状便或软便。婴儿期功能性便秘常为饮食结构的改变而引起急性便秘,在排出干硬粪便时可能会引起排便疼痛。由于排便时的恐惧体验,患儿尽力克制排便,造成结肠吸收更多的水分,使粪便粗大、干硬,并可引起肛裂和便血。功能性腹泻表现为婴儿粪便不成形,含或不含未消化的食物,可有黏液,每天4次以上,常与饮食摄入过多有关,但其小肠转运功能、水和电解质以及葡萄糖的吸收均正常,也没有脂肪泻。肠绞痛主要指1~4月龄婴儿出现的反复持续哭闹和难以安抚的一种行为综合征,主要发生在下午或晚上,4~6周龄达高峰,12周龄后逐渐减少。有学者认为婴儿肠绞痛是由于胃肠道不适引起腹痛所致,但尚缺乏相关证据。婴儿反刍被认为是一种在长期得不到关怀情况下的自我安慰行为,胃内容物习惯性的反流入口腔,再从口腔吐出或者重新咀嚼后再次咽下,以达到自我安慰的目的。
3.病理性或器质性问题:
指与疾病相关的表现,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某一器官或组织系统发生的病理性改变,大多需要药物甚至外科手术治疗。如果呕吐频繁,伴有食管内、外症状或并发症时,可能为病理性反流,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refluxdisease,GERD),需要评估和治疗。如果便秘在新生儿期出现,或有胎粪排出延迟病史,伴随一些症状(如呕吐、拒食、腹胀、发热、生长迟缓等),需要与机械性肠梗阻、先天性巨结肠、脊髓疾病、其他代谢性或肠神经源性的异常等鉴别。婴儿肠绞痛的哭闹要与极度异常的哭闹相鉴别,注意发病年龄和伴随症状(如频繁反流、呕吐、腹泻、体重下降等),诊断前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排除相关病因。有报道显示诊断为婴儿肠绞痛中有5.1%存在潜在的器质性病因,如泌尿系统感染。如果婴儿腹泻伴有生长发育异常或其他症状(如便血、发热、体重不增等),要与慢性腹泻病、牛奶蛋白过敏等相鉴别;如果粪便呈泡沫状,有酸臭,要与乳糖不耐受相鉴别。
二、婴儿期
常见消化道问题的诊治难点
婴儿期常见的消化道问题呈现多样性,可能为生理性、功能性或病理性,症状存在交叉重叠现象,给临床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仔细的体格检查,按照FGID的诊断标准,大部分婴儿期消化道问题都能得到明确的诊断。FGID如果按器质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不仅达不到治疗效果,反而会造成不良后果。反流或呕吐症状与牛奶蛋白过敏的症状有重叠,易被误诊为牛奶蛋白过敏进行错误干预,如回避普通配方和奶制品,甚至停止母乳喂养。牛奶蛋白过敏往往累及多系统,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可有皮肤、呼吸道表现或全身症状。因此,牛奶蛋白过敏的诊断和治疗要遵循相关的指南。婴儿排便困难、粪便潴留、功能性便秘均可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但各有特征,前两者粪便均为软便或糊状便,而婴儿排便困难在排便时有持续哭闹、尖叫等行为。功能性便秘以干硬便为主,而先天性巨结肠常伴有腹胀、呕吐,大多起病较早等特点。功能性腹泻与婴儿腹泻病、乳糖不耐受的腹泻症状相似,乳糖不耐受多为继发性,如果婴儿生长发育正常,则不需严格限制乳糖摄入或给予药物治疗。婴儿肠绞痛为功能性疾病,但如果症状持续存在,则要排除牛奶蛋白过敏、乳糖不耐受等器质性疾病及消化道外的其他脏器疾病。如果FGID的临床诊断有困难或有警示症状或体征,应及时转诊至儿科消化专科或其他相关专科。
三、婴儿期
常见消化道问题的科学管理
1.开展健康教育:
要对监护人及家庭成员开展健康教育,普及FGID知识。新生儿和婴儿无法表达恶心、疼痛等症状,可能表现为呕吐、哭闹等。不同年龄FGID的临床表现不一,主要与个体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有关。要加强亲子互动和交流,满足婴儿的生理和情感需求,改善监护人与婴儿之间的关系,提高监护人的育儿能力。婴儿期FGID并不危及生命,减轻监护人对婴儿健康的担忧是重点。
2.强化职业培训:
各级儿科医生、全科医生应加强FGID新知识、新进展的学习,提高对儿童FGID的诊疗能力,强化医学人文教育。注意患儿症状对监护人情绪和行为能力的影响,治疗计划要兼顾患儿和监护人的感受,需要评估监护人的精神状态如抑郁状况以及是否缺乏社会帮助等。注重监护人文化、民族、习俗的多元性及其影响力。建议监护人记婴儿饮食、排便和行为日记,并对监护人进行有效的安慰,帮助识别和避免诱发因素。帮助监护人建立信心,减轻监护人的焦虑和挫败感。
3.注重警示症状:
婴儿常见消化道问题可伴随正常的发育过程,如果无警示症状和体征,大多为FGID。对症状发作频繁、严重、持续时间长的患儿,要及时进行评估,排除器质性疾病。婴儿肠绞痛的警示症状有极度或高音调的哭闹;5月龄后仍有症状;频繁反流、呕吐、腹泻;体重不增或下降;偏头痛家族史、母亲哺乳期药物摄入史等。便秘的警示症状和体征有足月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48h;新生儿期出现便秘;有先天性巨结肠家族史;非肛裂引起的便血;生长迟缓;胆汁性呕吐;严重的腹胀;发热;甲状腺功能异常;肛门位置异常;下肢肌力或肌张力反射减弱;骶骨窝形成、脊椎后背成簇毛发、臀裂偏位、肛门瘢痕、肛瘘等。呕吐的警示症状和体征有持续剧烈的呕吐、胆汁性呕吐;胃肠道出血;发热、昏睡;肝脾肿大;前囟隆起;头围大或小头畸形;抽搐;腹肌紧张或腹胀;证实或疑似遗传和代谢性疾病等。
4.加强规范诊治:
FGID可根据罗马Ⅳ标准进行诊断,各种新生儿或婴幼儿FGID均有相应的诊断标准和管理措施,临床医生应规范处理,并加强随访和评估。如症状未改善,要注意诊断是否正确,治疗是否恰当,疗程是否足够,与监护人的交流是否充分,及时调整诊治方案。如要排除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儿肠绞痛的可能病因,对于母乳喂养儿可从母亲饮食中回避牛奶,人工喂养的婴儿可将普通配方换成氨基酸配方,观察2~4周,如无效则不考虑牛奶蛋白过敏。
四、婴儿期
常见消化道问题的未来展望
FGID与儿童的遗传背景、早期生活经历、肠道菌群、心理和社会影响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有关,发病率也存在地区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儿童FGID的流行病学特点和发病机制,但我国尚缺乏儿童FGID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无论是罗马Ⅱ、罗马Ⅲ和罗马Ⅳ,其儿童诊断标准及流行病学数据均来自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否适合于我国儿童尚有待于证实。我国儿童由于民族、地域差异,气候条件、文化和饮食习惯迥异,FGID的表现形式和发病情况可能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必要开展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的儿童FGID的临床特征及流行病学调查。而对尚未被定义的新生儿和婴幼儿FGID,尤其是与排便和进食障碍相关的一些问题,需要明确相关临床表现,为建立适合我国儿童FGID的诊断标准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加强与监护人的沟通和交流,适当给予安慰,帮助监护人建立信心,加强饮食管理是大部分婴儿FGID的首要措施,但要定期随访,对婴幼儿生长发育进行系统的评估,药物治疗通常是不必要的。因此,要加强婴儿常见消化道问题的科学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强化职业培训、注重警示症状,加强规范诊治。
本文编辑:孙艺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