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吃了乳制品之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如果出现了拉肚子,爱哭闹,肚子咕咕响,甚至还起了湿疹等情况,妈妈常常会被告知,宝宝可能是乳糖不耐受或牛奶蛋白过敏了。
那么这俩是一回事儿吗?到底是属于哪种情况呢?重点是该怎么缓解和护理呢?
01、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指由于小肠黏膜乳糖酶缺乏,导致乳糖消化吸收障碍而引起的以腹胀、腹泻、腹痛为主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又称乳糖消化不良或乳糖吸收不良。
乳糖不耐受可产生一系列慢性影响,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营养状况的影响。长时间得不到半乳糖补充,可能会影响大脑发育。
乳糖酶缺乏可分为三类: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成人型(原发性)乳糖酶缺乏和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数人属于成人型乳糖酶缺乏,即随着年龄的增长,乳糖酶的活性会慢慢减弱。
而出生时乳糖酶活性郧低下或缺乏,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较少发生在婴儿身上。婴儿通常都可以正常合成乳糖酶,从而消化吸收母乳中的乳糖,所以婴儿一般不会乳糖不耐受。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多是发生在肠道感染后,而且以轮状病毒引起的乳糖不耐受更为常见。因为宝宝腹泻后,肠道黏膜受损,会使小肠黏膜上的乳糖酶遭到破坏,使腹泻迁延难愈。
不少新生儿和早产儿在新生儿期由于肠黏膜发育不够成熟以及乳糖酶活性暂时低下,对乳糖暂时不耐受,排便次数多,待活性正常后次数减少。
宝宝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在吃下含乳糖的食物(如母乳或吃其他乳制品)30分钟到2个小时之间,出现小肠痉挛、腹痛、腹胀、腹鸣以及腹泻等表现;
腹泻症状最为明显,每日腹泻数次至10余次,大便多为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或呈蛋花汤样,泡沫多,有奶块;
大部分患儿肠道气体多,放屁多,常会带出少量粪便在尿布上,常常一把尿就排便。
如果宝宝乳糖不耐受,家长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改变饮食结构或摄入方式,服用乳糖酶、益生菌等方法来治疗。
低乳糖饮食
乳糖不耐受患儿可采用低乳糖饮食喂养。乳糖不耐受者能耐受的一次乳糖摄入量为6g。健康成人即使为乳糖不耐受者也能饮用适量牛奶,大多数健康成人摄入25g奶粉(含乳糖6.25g)后不会出现任何乳糖不耐受症状。
但要注意的是,如果真的一点牛奶都不能喝,甚至喝一口奶就立刻会产生强烈的不适反应,医院进行牛奶过敏源测试。
改进饮食习惯
通过少量多次饮用牛奶来预防乳糖不耐受。每日有规律的摄入一定量的乳糖可以降低乳糖不耐受患者腹胀、腹泻等症状,并可以诱导大肠菌群对乳糖的适应性,渐渐耐受大剂量有规律乳糖的摄入。
此外,还需逐步增加摄入的乳糖量及在食用高乳糖食品的同时摄入其他食物(尤其是肉类或固态食物)。研究发现,乳糖不耐症者耐受随其他食物一起摄入乳糖的能力,强于空腹摄入的乳糖。
增加乳糖酶
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乳糖酶胶囊。喝牛奶前,将其加入牛奶中,可以让这些“外援”先分解一部分乳糖。等喝牛奶时,牛奶中的乳糖已经被分解得差不多了,自己肠道内的乳糖酶足以对付它们。还可以尝试饮用将牛奶中乳糖事先水解了的牛奶。
补充益生菌
一方面,乳酸菌等益生菌可以产生乳糖酶分解乳糖。酸奶之所以不会引起乳糖不耐受症状,就是因为酸奶中有大量乳酸菌。另一方面,额外补充益生菌能调节肠道菌群,让菌群恢复稳态,减少腹泻次数。
02、牛奶过敏
而牛奶过敏,婴幼儿发生几率则多于成人。真正的牛奶过敏一般发生在孩子1岁以内,这时宝宝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免疫系统也尚未发育完全,有可能把一些营养物质作为攻击目标,把正常摄入的牛奶蛋白质当成入侵的敌人时,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免疫反应。
牛奶过敏最常见的症状是出现皮疹、呕吐和(或)腹泻,这些症状很有可能出现在宝宝吃了乳制品后的几分钟到几小时内,而严重症状一般发生在半小时内。遇到下面这些情况,家长需要立即带宝宝就医。
呼吸困难
皮肤青紫
看起来异常苍白或虚弱
全身出现荨麻疹
头颈部水肿
腹泻,大便中带血
总的来说,宝宝对牛奶过敏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尽量母乳喂养。
1、母乳喂养的宝宝
母乳喂养的婴儿虽然过敏的可能性很小,但也有发生牛奶蛋白过敏的可能。如果宝宝出现牛奶过敏反应,妈妈的饮食中要避开乳制品4天。如果婴儿的过敏症状得到缓解,妈妈要继续保持不食用乳制品,为避免缺钙,必要时可补充钙剂。
2、奶粉喂养的宝宝
在医生的指导下喝替代乳品,给宝宝喂养氨基酸配方奶、大豆蛋白配方奶、完全水解蛋白配方奶等,但这些奶粉价格一般会比较高。
3、1岁以上的幼儿
除了不能喝牛奶外,也不要吃含有牛奶成分的制品,如乳酪、酸奶、蛋糕、面包等食品,可在医生的推荐下食用牛奶的替代品。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涉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