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个月婴儿的正常大便有一个变化范围。母乳喂养儿的大便通常为金黄色,软膏样,均匀一致,带有酸味;牛奶喂养儿的大便呈淡黄色或土灰色,硬膏样,常混有灰白色的奶瓣,有些臭味。每天排便的次数也有较大出入,有的1~2次,也有多达5~6次的,一般说母乳喂养儿的大便次数较多些。有的小婴儿排便次数一直较多,大便的性质也总象“消化不好”:外观呈黄绿色,稀糊状,混有未消化的食物或奶瓣,但是孩子的精神、食欲都好,体重增长也正常,因此不应认为是一种病态,4~5个月时添加辅食后大便就会转为正常了。还有的小婴而排便次数较多,而每次大便量较少,含有较多深绿色的粘液。这种情况多是因为吃奶量不够造成的“饥饿便”,增加奶量后就会逐渐好转。如果婴儿排出水分过多的粪便(稀便),排便次数也增多,就叫腹泻。2~3个月的婴儿发生腹泻最常见的原因是喂养不当。吃母乳的婴儿可能因母乳分泌量突然增加,使婴儿食入量过多所致。如果在每次喂奶前先让婴儿喝些水,使吃奶量减少些,大便次数就会相应减少,性质也会好转。人工喂养的婴儿如牛奶吃多了,或加淀粉类食品(如健儿粉、糕干粉等)过早、过多,也会引起腹泻。可把奶调稀些,把所加的淀粉类食品去掉,大便就会见好。如调整喂养方法后大便仍不好转,甚至带有鲜血,同时伴有发烧、食欲不振、食后吐奶、精神不好等全身症状,就要考虑是否得了肠炎或痢疾了。这时必须带孩子医院进行检查治疗,不要自己找止泻药给宝宝吃,因为如果肠道有炎症未被控制,只是止泻对病情好转没有好处,反而会因肠道内的毒性物质吸收增加而引起腹胀、发烧等全身中毒症状。
患腹泻的婴儿因为从大便中丢失的水分和盐类过多,容易发生脱水和酸中毒。婴儿越小,脱水、酸中毒发生的越快,越严重。有的婴儿排几次水样便后就会出现口干、眼窝和前囟门凹陷、尿少等脱水症状。最好不要等医院去看,因为治疗晚了有一定危险。为了防治脱水,除较重者需静脉输液治疗外,轻的可采用口服补液法,医院都能给予配好的补液粉,按医嘱冲水喂服(当水喝),直到大便不再是水样便、尿量恢复正常为止。对腹泻的婴儿,奶要少吃些,多喝水(上述口服补液),勤换尿布,便后冲洗臀部,保持臀部皮肤干净,以免发生尿布疹。平日注意奶瓶、奶嘴的清洁消毒,不要吃已变质的牛奶,大人得了痢疾、肠炎时,不要接触孩子或在接触前好好洗手,这些对预防婴儿发生腹泻都很重要。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