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有帝国一百无中生有

月华清美,碧空澄霁。

凰栖胜境,凤上九天。

西湖三月,众贤汇往。

布衣竞争,权贵合谋。

红袖添酒,把盏言辩。

席间,乌七金说,全球市场,经济体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一种动态平衡。

作为消费者,不希望所有经济体联合起来抬高价格。

他们希望各个经济体互相竞争。

但经济体是非常理性的参与者,他们会想各种办法达成合作。

最常见的办法是通过某种协调机制进行合谋。

陈六土说,只要参与者足够少,利益足够大,合谋简直就是必然的。

记得帝国五十七年的时候,有一部叫《血钻》的电影。

当时很多人看了这个片之后表示再也不喜欢钻石了。

采集工付出极大代价却没有得到什么好处,钱都让商人赚了。

而钻石不过是一种挺好看的石头而已!

一个公开的秘密是钻石根本就不是什么稀有的东西。

天然钻石的储量其实很大,钻石之所以卖那么贵,是因为钻石业务被垄断了。

王四水说,现在人们都把钻石当做永恒爱情的象征,说什么“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如果你认为这个类比是因为钻石的化学性质特别稳定,我认为你是个特别可爱的人。

事实是把钻石和爱情联系在一起,和把圣诞老人送礼物和圣诞节联系在一起一样,都是商业宣传的结果。

陈六土说,结婚戴钻戒的风俗是在十九世纪才流行开来。

而就在十九世纪,钻石业务出现了一次重大危机。

一八六九年,南非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钻石矿,导致钻石的价格直线下降。

商人们竞相压价的结果是大家都得死。

结果钻石商人们做成了一件平衡壮举:大家联合起来成立了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垄断集团。

这就是著名的戴比尔斯公司。

戴比尔斯完全不避讳垄断这个事实,而且还引以为豪。

戴比尔斯公司说我家垄断,让钻石维持一个高价格,对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都有好处。

你可能跟我一样不理解这对消费者有什么好处,但是戴比尔斯的逻辑是这样的。

所谓“钻石恒久远”,真正的意思是钻石能保值。

钻石保值,你们的爱情才能保值。

钻石要是贬值,万千消费者的爱情不也贬值了吗?

如果没有了昂贵的钻石,你们用什么见证爱情呢?

就算你还没买钻石,你也不希望钻石贬值!

说的就好像戴比尔斯是个专门提供爱情服务的公司。

总而言之,钻石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商品,它必须价格贵才有人买,“贵”就是它的价值。

戴比尔斯这么多年以来确实做得很好。

它让钻石价格始终稳定在同一水平上,不降价,但也不涨价。

它小心翼翼地不去刺激鹰国政府,因为鹰国有严厉的反垄断法。

它会收购潜在的竞争对手,哪里新发现一个钻石矿,戴比尔斯不惜代价也要买下来。

它还教育你人工合成的钻石跟天然钻石有着微妙、但绝对是无比重要的差异。

它玩的是一个滴水不漏的游戏。

陈六土说,问题是钻石真不是什么稀有的东西,你戴比尔斯不可能永远一手遮天。

比如在帝国五十年和帝国五十四年,枫叶国的钻石矿就宣布和另外两家珠宝公司合作,其中一家是著名的蒂芙尼。

戴比尔斯的垄断被打破了。

陈三石问,垄断打破之后钻石价格下跌了吗?

陈六土说,并没有。

据砖家统计,戴比尔斯失去垄断地位之后,钻石价格指数的波动的确是变大了。

但总体来说,价格不但没有下跌,反而还上涨了30%。

我们总是听说什么比如俄熊国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天然钻石矿,钻石马上就要不值钱了这样的分析。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钻石还是这么贵,爱情真没贬值。

这是为什么呢?

那当然是因为理性。

钻石业务的玩家仍然是少数,他们知道钻石这个东西好就好在价格贵,那是绝对不能降价的。

他们非常默契地形成了同盟。

那你说政府不是不允许公司联合起来成立卡特尔吗?

是不允许。

但很多协调是意会,不需要成立什么敏感组织。

鹰国有些商店有个叫“价格匹配”的做法。

比如你在我们商店买了个东西,一段时间内,如果你发现另一家店的价格比我们便宜,那你可以回来找我,我给你补足差价。

有些商店甚至还会多给你差价的10%作为补偿金。

有多少人买个东西还关心别的店卖多少钱呢?

真正动用这条规则的顾客只是少数。

但是既然商店敢这么说,顾客就相信它家的价格真的够低,也就没必要继续货比三家了。

而从动态平衡的角度看来,价格匹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避免价格战。

像电子产品这样标准化的商品,消费者从哪个商店买是完全一样的,他们只会关心价格,所以特别容易打价格战。

在理论上,商店应该把价格压低到只比成本略高才对,但事实并不是这样。

你会发现各家的价格几乎都是一样的,商店之间有很好的协调。

比如甲商店实行了价格匹配。

本来,竞争对手乙商店之所以要降价,目的是为了能吸引更多的顾客,尤其是要把甲的顾客抢过去。

但是现在甲说了如果乙降价,我给顾客补足差价!

那也就是说乙就算降价也抢不到甲的顾客——那乙还有必要降价吗?

所以价格匹配是一种不用直接对话的协调。

商店之间并没有成立卡特尔组织,你政府很难说这有什么不对。

不过价格匹配主要是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特别常见。

对消费者来说价格匹配是个很麻烦的做法,又要提交证据又要等着退钱。

到了互联网时代,消费者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到各家的价格,那我们直接买一个最低价的就行了。

那这回商店没办法了吧?

是不是应该竞相压价了呢?

并没有。

价格匹配的本质是你要降价我就跟着降价——所以你降价没用。

这在互联网时代其实更方便。

互联网时代有很多比价网站,各家的报价一目了然,看上去像是一个为消费者服务的做法。

但事实上,比价网站方便了商家之间的价格协调。

商店也在互相盯着各自的报价。

如果某一个商店给某个商品降价,其他商店常常会在五分钟之内也降价。

特别是亚马逊,有人专门做过研究,使用专门的算法根据别家的报价调整自家的价格。

你降价我也降价,那你降价又怎么能抢走我的顾客,那你何必还降价呢?

因为有这样的协调机制,至少在报价这一点上看,消费者面对的其实只有一家店。

当然,如果你真想用降价的方法吸引顾客,其实还是可以操作的。

比如你可以搞“满减”之类的活动,商品价格不变,最后结账的时候再给消费者实惠。

乌有帝国的网店经常这么做,这可能是因为乌有帝国的网店仍然处在成长期,还在互相抢地盘。

鹰国的网店已经成熟了,各自承认势力范围,尽量避免动态平衡的厮杀。

乌七金说,现在鹰国连“募捐”这种业务都已经形成垄断集团了。

你说你有个慈善项目,比如要搞研究攻克某种罕见病,想要向全国人民募捐,可以。

但是你自己去募捐可不行,因为你的行动力太弱。

你必须把项目包给一个专门搞募捐的大公司,它会派人挨家挨户打电话敲门帮你募捐——但是你只能得到全部收入的20%。

你说这也太不公平了,但募捐是个动态平衡,劝说捐款的组织太多老百姓已经不胜其烦,让一家大公司垄断是最合理的办法。

大慈善组织全都联合起来,而小慈善项目根本分不到什么。

这个平衡格局是如果利益很大,而参与者很少,这些参与者就会联合起来。

只要上了这张桌子,稳稳当当就能瓜分天下,何必斗个你死我活呢?

陈六土说,上流社会人捧人,中流社会人比人,下流社会人踩人。

合作的利益大就不会竞争,背叛的成本低才会背叛。

怎么打破这个局面?

一个办法就是扩大市场准入,让更多的参与者进来,让商家的协调没那么容易。

另外一个办法就是依靠政府的力量反垄断,相当于全体消费者联合起来去对付那些巨头。

要知道人家巨头早就联合起来了。

林八木说,现代商业竞争,本身就是一座赤裸裸的血腥森林。

所谓的友谊竞争全都是屁话,体面只是势均力敌的迫不得已,但凡有机会,大家第一时间就会咬对手几口。

丛林法则从未变过。

两家相同领域的公司竞争,如果产品本身没有本质性差异,那么大家比的就是谁下限低,谁更不讲理。

镰刀和韭菜总是不停循环,世界就是这么荒诞又滑稽。

王四水说,商业竞争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原则,就是成王败寇。

两个人打架,一个有底线,一个没底线,在实力差不多的情况下,大概率是没底线的公司获胜,因为他们求胜的心已经超越了道德的束缚。

只要你成了,形成事实垄断了,成为业内头部了,各种负面,都可以洗。

用户在乎吗?

用户根本不在乎,弄几波促销广告搞几次活动就可以了。

用户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正因为成本低,收益高。

所以很多公司为了给竞争对手造成麻烦,任何手段都是会用的,前提是,不被抓包。

一旦被抓包,带来的是毁灭性的后果。

这就要求做进攻的时候,反而更要学会保护自己。

进攻这件事情,比的不是效果多好,而是比谁犯错犯的更少。

很多人都是一肚子骚操作和坏水,但是一出手就是自己把自己弄上天,最后去领饭盒,生生把谍战大片搞的和村头打架一样。

当然,我不是嘲讽村头打架,实际上村头打架背后的技术含量也很高,甚至涉及到了家族之间的动态博弈,我只是说,打起来,挺难看的。

真正的攻防,都是表面平静,水下惊雷。

而外界甚至没有意识到战争已经打响。

林八木说,进攻确实是很有趣的。

菠菜行业某公司,曾经做过这么一件事。

为了让自己的用户不至于流失到竞争对手那边,直接使用自己已有的用户的手机号和信息,来批量注册竞争对手的APP账户。

这么做的意义何在?

效果是,当自己的用户想体验对方的APP时,会发现自己的手机号其实已经被拿来注册过了,导致自己无法再注册。

当然这个其实可以解决,找客服修改注销重新注册,都可以。

但是,大家都知道,现在市场竞争这么激烈,同质化的产品这么多,绝大多数人也没有驱动力强到非得用某某不可。

因此一般到了注册的时候注册不了或者显示信息占用,要么骂几句放弃,要么骂这个公司在滥用用户信息。

殊不知其实,可能是竞争对手做的。

这就构建了一个神奇的护城河。

最奇妙的是,菠菜行业刷数据这么严重,真的还解释不清到底是谁干的,大家都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王四水说,还有,很多菠菜网站都在明里暗里销售用户数据,不过更多时候只要充值,正常也能拿到。

于是就有公司想到了用这个方法来打击竞争对手。

最常用的方法就是从菠菜网站那边买到竞争对手的关键人员信息,然后不停地发面试邮件,注意,是发邮件,不是打电话。

这个面试邮件是真的,但是这件事情是假的。

面试这件事情,尽管心里都心知肚明人往高处走,但明面上大家都还是比较敏感的。

你想一个事情,假如你正在给老板做PPT汇报,突然邮件弹出一个提醒你有一个面试邀约,你是不是当场去世?

即使不是直接干掉你,但公司也会很大程度上怀疑员工的忠诚度,你作为这家公司的员工,在这家公司基本就算是废了。

某著名公司就曾对其竞争对手发出过这种攻击,一时之间对方人员动荡,人人自危。

是不是你们经常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感谢你参加公司面试的邮件,但是你很奇怪你并没有投递简历?

懂了么。

更骚的是,这个很难被拆穿,因为作为旁观者,很多人都下意识的认为大家跳槽很常见,不会认为你其实真的没想跳槽,这东西解释不清。

堪称杀人不见血。

林八木说,发现没,如果用心的话,进攻这件事情可以被玩出种花样。

进攻,最需要的不是技术能力,而是想象力和用心。

很多被证明有效的套路,其实实现起来并不困难,要的是动脑子。

我们日常经历的商业形态,巨头现状,其实都是血腥竞争后的产物。

每一家巨头诞生的背后,都是成千上万同类公司的消失。

商业从来都是残酷的,没有谁是无辜的。

笑的越纯洁,双手越血腥。

如果你觉得哪家公司是无辜的,一定是他们已经形成了局部垄断,然后讨好你。

我更想告诉大家的是,我们看到的很多事件,很多热点,背后争斗的复杂程度往往会超出大家的想象。

甚至很多时候始作俑者都不是撕逼双方,而是第三方。

你看到的,只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有时候看讯息时,先不要急着批判或者发泄,多想想背后得利的是谁,动机驱动是谁,会发现多数人的喜怒哀愁都在被刻意引导。

很多人现在已经开始有放弃思考的苗头了,觉得反正想什么都没用,干脆不想了,发泄情绪就好。

我觉得人需要放松,但更需要动脑子。

当然大家都这么累了,就想吃瓜,我也理解。

只是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偶尔也多去从利益链和进攻的角度思考,或许你能看到更不一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当然不美丽,但是很有趣。

即使是吃瓜,也能吃出不一样的色彩。

真相远比你想的更魔幻。

王四水说,世界更多时候是在水下,很多人不知道水有多深。

大多数人都在表层或者浅层徘徊。

比如这几天,某博五亿用户数据泄露,可能暗网交易。

想想看你躲在键盘或者屏幕后面在网上放肆冲浪的样子,有可能被人扒光。

是不是非常刺激。

大部分人只是表面上看起来是刚猛直男。

其实背地里玩的很野。

就像之前某连锁酒店的用户身份等信息泄露,这些数据如果真的公开,隐私先不说,反正全球绿化百年的指标肯能会瞬间完成。

林八木说,讲到生(身)分(份)信息,现代社会中,核实人生分的方法有很多。

例如实名的银行卡,手机号,驾驶证,社保卡等等等等,但是这些所谓的实名信息,都需要一个源数据来提供基础的信用兜底。

这个数据源就是生分证。

银行卡,手机号等一切所谓实名信息,都是基于生分证而来的。

如果没有生分证,你没法证明你是你。

假如我有了你的生分证信息,那某种程度上,可以证明我是你。

跟大家讲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女孩的男朋友的生分证丢了。

于是,每次他们出去约会的时候,男朋友借的都是不同的同学的生分证。

后来过了几个月,PC上门,说怀疑女生坐台。

当然,糊(户)口本也很重要。

如果没有糊口本,你没法证明你爸是你爸,你妈是你妈。

要知道每一个英雄联盟王者荣耀里战士最基础的能力,就是要把糊口本藏好。

一个虚假的生分,对于很多普通人而言,虽然听起来很酷,其实并没有上面卵用。

因为我们的日常生活不需要这些。

尤其是第一张生分证的日子都还没过好的情况下。

谁还有功夫去照顾第二张生分证呢。

大号都还没练到大师级,就不要说小号了。

但是对于另一些做特殊产业的人士来说,虚假生分则是最最最重要的生产资料。

没有之一。

绝大多数灰产偏门的根基,就是生分伪装。

有了生分伪装,各种漏洞攻击,骗贷,薅羊毛,割韭菜,漂白,伪造注册信息,乃至骗补贴等等一切擦边球手段,都有了外层安全的防护。

堪称灰产偏门业的杜蕾斯。

同时这些信息,又贴心,温柔,不侧漏。

又堪称偏门灰产业的苏菲。

因此,每一个偏门,本质上都是,左手杜蕾斯,右手苏菲的老阴阳人。

平衡。

既然又需求,就有市场。

虚假生分资料的交易,是当前偏门最基础的必需品。

就像你在超市买粮油米面一样。

没有虚假生分的偏门,那不是菜鸟,就是菊花残,满地伤。

你有没有想过,世界上可能会有另外一个人,在披着你的生分来生活呢。

业内对于全套生分伪造信息,有一个专有名词。

四件套。

不是床上的那种。

床下的。

所谓四件套,就是生分证及其对应的手机卡,银行卡,网银U盾。

通常来说,银行卡都是已经开通网银的。

某些手机卡甚至还会预存大量的花费。

还有更厉害的。

高端的四件套贩子,可以为买家定制生分信息的具体籍贯,性别,年龄,手机卡运营商,开户行等等。

只要买家愿意加钱并且耐心等待,这些都可以实现。

当然具体怎么实现的我会在后面讲。

这个市场还是比较发达的。

以至于大家都开始挑三拣四。

当前市场中最受欢迎的开户行,是四大天王中的某家。

因为这家天王的U盾通常是不需要插电脑的。

只需要输入盾的验证码就可以了。

毕竟少一次物理交互。

少一次深入交流。

就少一次麻烦和破绽。

非常像男女关系。

四件套算是生分信息中的贵族。

一份完整的标准版的四件套,偏门价格在五十刀至一百五十刀之间。

按照供需关系来决定,定制版会更贵一些。

之所以需要定制,是因为很多大的机构对某些地域的某些群体,是有特殊的限制规则的。

例如某些公司,坚决不跟某些地方的生分证产生任何业务往来。

毕竟很多地方偏门都成产业了。

直接全干掉是性价比最高的,业内人士都懂。

同样,某些公司特别喜欢给某些地区的某些年龄段的某些性别的人放款下卡等等等等。

大部分偏门其实都是我们这些信仰平衡之道的人出身的。

毕竟堡垒往往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发现没,即使你被做成生分证四件套。

其实你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和这个现实世界一样真实。

四件套属于生分信息中的高端产品,交易起来也相对复杂。

很多千门比较简单,其实也并不是一定要用到四件套。

甚至不一定拿来做千门。

很多时候各种莫名其妙的骚扰电话和短信,就足够获取利益了。

这其实就跟你出去玩,并不一定要全套服务才能开心。

对不对。

去掉四件套之外,最常见且频繁的生分信息,更多是大量的生分证正反面照片,手机号,工作,收入情况,家庭情况以及本人手持生分证照片等等等等。

这些资料往往都是成批出售的,在一些小众的聊天app里面交换信息,走虚拟货币交易。

这些数据的涵盖面比较广,应用场景也不太一样,有的只是部分的精准手机号。

例如4S店车主手机号,小区业主手机号,银行理财手机号,股民手机号等等等等,这些主要用于打营销电话。

因为都是相对精准的客户。

稍微复杂一点的,大量的生分证正反面照片,手机号,工作收入情况,及本人手持生分证照片,往往用于电信诈骗或者伪装生分去骗取贷款。

这些名目繁多的各种资料,是偏门交易的主流,也是PC重点打击的对象。

当然倒卖这些信息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抓到进去后就是一劳永逸的实现财富自由。

陈三石问,那这些生分信息的交易信息是如何传达信息的呢?

林八木说,如果你用生分证,网银之类的关键词去搜索,那么必然是查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

偏门们坏,但是他们不蠢。

他们知道各大网站都在打击,因此采取了很多隐蔽的方式。

例如他们是不会用敏感词作为索引的,而是使用某些代码,类似银行卡等于YHK这样,或者是遥控器,或者床单等等。

这些词的变化是很快的,随机的。

比如潜伏在各大论坛,贴吧,二手交易网站里边,只要圈内人使用专门的代码就可以找到他们。

其底层原理就和大家讲,某某工程差不多,甚至他们的广告都打到了一些视频网站的评论栏和弹幕里。

各种点我看片呀,加群有福利之类的广告背后,都存在这种见不得光的生意。

当然,他们主要交流也还是在国外。

很多小众化的聊天app中,他们是有特定的群组的,专门交流此类信息,非常难以打击。

实名制对他们的意义不大,因为他们本身都是实名的,只不过实的不是自己的名。

最高明的隐藏,就是把自己伪装成隔壁老王。

陈三石问,当找到接口人,谈好价格后,这些信息是如何交易的呢?

林八木说,如果是电子资料的话,付款走虚拟货币,资料传输走国外网盘,相对比较方便。

如果是四件套这种东西,相对麻烦一点。

因为涉及实物运输,一般这样的货物交易,都是走快递到付。

如果跟快递员的关系号,或者和买家的交易比较久,甚至支持先验货再付款,好评等等,付款基本都是到付,或者特定第三方代收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yishang.net/fxzl/111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