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怎么治疗

这篇文章的作者:痛经医生,不太正常的痛经终结者,你可以为他点赞或者打电话给最好闺蜜举报。反正有了他也就没有痛经啥事儿了。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ofPID)是PID的遗留病变,以往称为慢性盆腔炎,多是由于PID未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迁延日久而来,临床缠绵难愈,以不孕、输卵管妊娠、慢性盆腔痛、炎症反复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妇女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根据发病部位及病理不同,可分为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输卵管卵巢炎及输卵管卵巢澳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

中医古籍无此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归属于“癥瘕”“妇人腹痛”“带下病”“月经不调”“不孕症”等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病因较为复杂,但可概括为湿、热、瘀、寒、虚5个方面。湿热是本病主要的致病因素,瘀血阻遏为本病的根本病机。

1湿热瘀结

湿热内蕴,余邪未尽,正气已伤,气血阻滞,湿热与瘀血交结,阻滞冲任、胞宫、胞脉。

2气滞血瘀

素性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利,气滞而血瘀,阻滞冲任、胞宫、胞脉。

3寒湿瘀滞

经行产后,余血未尽,冒雨涉水,感寒饮冷;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伤及冲任、胞宫、胞脉,血为寒湿所凝,血行不畅,凝结瘀滞而发病。

4气虚血瘀

素体虚弱,或大病久病,正气不足,余邪留恋或复感外邪,留着于冲任、胞宫、胞脉,血行不畅,瘀血停聚而发病。

5肾虚血瘀

素禀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损伤肾气,冲任气血失调,血行瘀滞,或久病不愈,肾气受损,瘀血内结而发病。

诊断1病史

大多有PID发作史,或宫腔、盆腔手术史,或不洁生活史。

2症状

下腹部疼痛或坠胀痛,痛连腰骶,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可伴有低热起伏,易疲劳,劳则复发,带下增多,月经不调,不孕等。

3检查妇科检查

子宫常后倾后屈,压痛,活动受限或粘连固定;宫体一侧或两侧附件增厚,或触及呈条索状增粗的输卵管,或触及囊性肿块,压痛;宫骶韧带增粗、变硬、触痛。

辅助检查

①实验室检查:白带常规、BV、宫颈分泌物检测及血沉、血常规检查等可有异常发现。

②B超检查:可有一侧或两侧附件液性包块。

③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输卵管迂曲、阻塞或通而不畅。

④腹腔镜检查:盆腔粘连,输卵管积水、伞端闭锁。

鉴别诊断1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相似,但常表现为痛经,进行性加重;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疼痛不仅限于经期,平时亦有腹部疼痛,且可伴有发热,抗感染治疗有效。妇科检查、B超、腹腔镜检查有助于诊断。

2盆腔瘀血综合征

两者均可表现为长期慢性下腹疼痛、腰骶痛。但盆腔瘀血综合征妇科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有时可见宫颈紫蓝或有举痛。腹腔镜检查及盆腔静脉造影有助诊断与鉴别。

3卵巢肿瘤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相关的输卵管积水或卵巢囊肿除有盆腔炎病史外,肿块成腊肠形,囊壁较薄,周围有粘连。而卵巢良性肿瘤以圆形或椭圆形较多,多为囊性,表面光滑,活动;卵巢恶性肿瘤在阴道后穹窿触及盆腔内硬结节,肿块多为双侧,实性或半实性,表面凹凸不平,不活动,常伴有腹水,晚期可有恶病质征象。

辨证论治1辨证要点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主要是湿热毒邪残留于冲任、胞宫,与气血搏结,聚结成瘀。故以血瘀为关键,病情缠绵,证候虚实错杂。临证需结合全身症状及舌脉辨别寒热、虚实。一般而言,本病以实证或虚实夹杂证多见,纯虚证少见。

2治疗原则

治疗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主,配合清热利湿、疏肝行气、散寒除湿、补肾健脾益气等治疗。在内治法的基础上,配合中药直肠导人、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人等综合疗法,以提高临床疗效。

3分型论治湿热瘀结证

主要证候:少腹胀痛,或痛连腰骶,经行或劳累时加重,或有下腹癥块,带下量多,色黄;脘闷纳呆,口腻不欲饮,大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冲任、胞宫,日久致气血瘀阻,或瘀久成癥,则致下腹胀痛,或痛连腰骶,或见下腹癥块;经行、劳累耗伤气血,正气受损,则病势加重;湿热下注,则带下量多,色黄;湿热内伤,则脘闷纳呆,口腻不欲饮,便溏或秘结,小便黄赤。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或弦滑,均为湿热瘀结之象。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痛。

方药:银甲丸(《王渭川妇科经验选》)。

银甲丸:金银花、连翘、升麻、红藤、蒲公英、生鳖甲、紫花地丁、生蒲黄、椿根皮、大青叶、茵陈、琥珀末、桔梗。

银甲丸主治湿热蕴结下焦诸证。方以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红藤、大青叶、升麻等药重在清热解毒;以茵陈、椿根皮淸热除湿;伍生鳖甲、生蒲黄、琥珀末活血化瘀,软坚散结;桔梗辛散行气。全方合用,共奏清热除湿,化瘀行滞之效。

若湿邪甚,腹胀痛者,加茯苓、厚朴、大腹皮行气祛湿;带下多,黄稠如脓者,加黄柏、车前子、椿根皮清热利湿止带;便溏者,加白术、薏苡仁健脾燥湿。

气滞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胀痛或刺痛,情志不畅则腹痛加重,经行量多有瘀块,瘀块排出则痛缓,胸胁、乳房胀痛,或伴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或婚久不孕;舌紫暗或有瘀点,苔白或黄,脉弦涩。

证候分析: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血行瘀阻,结于冲任、胞脉,故下腹胀痛或刺痛,经行量多有瘀块;肝失条达,肝经阻滞,故乳房胀痛;气血瘀结,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色黄质稠;胞脉闭阻,不能摄精成孕,则婚久不孕。舌紫暗或有瘀点,苔白或黄,脉弦涩,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治法:疏肝行气,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方见闭经)。  

若下腹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活血消癥;若烦躁易怒,口苦者,加栀子、夏枯草疏肝清热;带下量多,黄稠者,加黄柏、薏苡仁、土茯苓利湿止带。

寒湿瘀滞证

主要证候: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得温则减,带下量多,色白质稀;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经色暗或夹血块,形寒肢冷,大便溏泄,或婚久不孕;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

证候分析:寒湿伤及胞脉,血为寒湿所凝,冲任阻滞,血行不畅,故下腹冷痛或刺痛,腰骶冷痛;冲任阻滞,带脉失约,故带下量多;寒性凝滞,故月经量少或月经错后;寒湿伤阳,气血不畅,故形寒肢冷,大便溏泄,婚久不孕。舌质淡暗或有瘀点,苔白腻,脉沉迟或沉涩,均为寒湿瘀滞之象。

治法:祛寒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方见痛经)合桂枝茯苓丸(方见胎漏、胎动不安)。

若下腹冷痛较甚,加乌药、艾叶温经止痛;大便溏薄者,去当归,加炒白术、山药健脾利湿;带下量多、质稀者,加芡实、金櫻子以化湿止带。

气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小腹隐痛或坠痛,缠绵日久,或痛连腰骶,或有下腹癥块,带下量多,色白质稀;经期延长或量多,经血淡暗,伴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淡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细或沉涩。

证候分析:正气亏虚,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或积久成癥,故小腹隐痛或坠痛,痛连腰骶,或有下腹癥块;气虚不摄,水湿下注,故带下量多;气虚冲任不固,故经期延长或量多;久病脾失健运,气血耗伤,中气不足,故精神萎靡,体倦乏力,食少纳呆。舌淡暗,或有瘀点,苔白,脉弦细或沉涩,均为气虚血瘀之象。

治法:益气健脾,化瘀止痛。

方药:理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去天花粉、知母合失笑散(方见月经过多)。

理冲汤: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天花粉、知母、三棱、莪术、生鸡内金。理冲汤主治瘀血成癥瘕,气郁满闷,脾弱不能饮食等。方以生黄芪、党参、白术、生山药健脾益气;三棱、莪术破瘀散结止痛;生鸡内金健脾胃,消瘀结;加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全方有益气健脾,化瘀止痛之功。

若下腹痛较甚,加延胡索、香附以行气止痛;湿盛者,加薏苡仁、萆蘚以利湿;腹泻者,重用白术。

肾虚血瘀证

主要证候: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痛连腰骶,遇劳累则加重,喜温喜按,头晕耳鸣,畏寒肢冷,或伴月经后期或量少,经血暗夹块,夜尿频多,或婚久不孕;舌暗淡,苔白,脉沉涩。

证候分析:肾气不足,血行不畅,瘀血内停,故下腹绵绵作痛或刺痛,痛连腰骶;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全身,故喜温喜按,头晕耳鸣,畏寒肢冷;阳虚寒凝,血行不畅,故月经后期或量少;肾气虚衰,膀胱失约,故夜尿频多;肾虚瘀血阻滞胞脉,不能摄精成孕,则婚久不孕。舌暗淡,苔白,脉沉涩,均为肾虚血瘀之象。

治法:温肾益气,化瘀止痛。  

方药:温胞饮(方见不孕症)合失笑散(方见月经过多)。

若肾阳虚明显者,可选内补丸加减;腹痛较甚者,加延胡索、苏木活血化瘀止痛;夹湿者,加薏苡仁、苍术健脾燥湿。

其他疗法1中成药治疗

(1)花红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湿热瘀结证。

(2)妇科千金胶囊每次2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湿热瘀结证。

(3)坤复康胶囊每次3~4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气滞血瘀证。

(4)桂枝茯苓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适用于寒湿瘀滞证。

(5)妇宝颗粒每次10g,每日2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肾虚血瘀证。

(6)丹黄祛瘀片每次2~4片,每日2~3次,口服。适用于气虚血瘀证。

2艾灸治疗

取穴关元、气海、神阙、中极。每日或隔日1次。

3中药直肠导入

取红藤、败酱草、丹参、延胡索、三棱等随证加减。适用于各个证型者。

4中药外敷中药药包热敷

辨证选用中药,热敷于下腹部或腰骶部。

中药穴位敷贴

辨证选用中药,研末或制成丸剂,贴敷于三阴交、气海、神阙、关元等穴位。

5中药离子导入

辨征选用中药浓煎后通过中药离子光电导人仪导人,使药物通过局部皮肤直接渗透和吸收。

6物理治疗

选择应用盆腔炎治疗仪及微波、超声、激光治疗仪等。

临证要点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多因湿热之邪人侵,阻滞气机,影响气血运行,致瘀血内阻,湿热与瘀血胶结,则致病势缠绵,日久难愈。临床以湿热瘀结证最常见,其次为寒湿瘀滞证、气滞血瘀证。病程日久,正气受损,致病虚实夹杂而见肾虚血瘀、气虚血瘀证。瘀血是其核心病机,治以活血化瘀为主,但也应根据患者禀赋强弱、病程长短等辨证施治。

本病常病情缠绵难愈,应充分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在辨证论治的原则指导下内外同治、多途径给药,以达到缓解盆腔疼痛,改善盆腔炎性粘连,消散盆腔炎性包块,从而降低不孕症、异位妊娠等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发生的概率。若输卵管积水、输卵管阻塞、盆腔炎性粘连严重影响生育,经药物治疗疗效不理想者,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与转归

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大多可好转或治愈。因本病常反复缠绵,可导致月经不调、癥瘕、不孕症或异位妊娠,对患者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若经期或产后摄生不慎,亦可急性发作。

案例

黄某,女,26岁。年12月30日初诊。

患者右少腹痛伴腰痛1年余。曾因人流不全行清宫术,其后发现“盆腔炎”,经常少腹痛、腰痛,时轻时重,经前下腹胀,经期腹痛尤甚。末次月经12月15日,量中,色暗,质稠,有血块。平时口干,睡眠不宁,带下黄稠,尿短赤、涩痛,大便秘结。舌喑红,荅厚白,脉细弦。妇科检査:外阴、阴道正常,宫颈光滑,子宫后倾,正常大小,质中,有压痛,双侧附件增厚、压痛。

诊断:慢性盆腔炎。

中医辨证:湿浊蕴结,气滞血瘀。

治法:以行气活血化湿为主。

方药:丹参20g,桃仁、乌药、郁金、山楂各15g,藿香、香附各10g,鸡血藤、桑寄生各30g,麦芽45g。每日1剂。

二诊:年1月6日。腹痛减轻,仍有腰痛,带下减少,二便调。舌暗红,苔白,脉细弦。诸症好转,时近经前,仍乃守上方,加益母草25g。

三诊:2月3日。末次月经1月14日,痛经减轻,经后时有下腹痛,便秘。舌淡红,苔微黄,脉弦细。湿热未除,加生薏苡仁、冬瓜仁各30g,去桑寄生、麦芽,以利湿通便。

治疗后症状及体征改善,半年后妊娠。

识别下方







































中药治白癜风的药有
白癜风医院天津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yishang.net/fxzl/17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