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及及营养调控

                    

核心提示

早期断奶对仔猪的生长发育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如仔猪断奶后生理机能紊乱,表现为食欲差、消化不良、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抗病力下降,出现腹泻和水肿等病理现象。其中腹泻是最普遍的现象,轻度腹泻会导致仔猪营养不良及生长受阻,严重腹泻则导致仔猪脱水,成为僵猪甚至死亡。因此,如何在实行仔猪早期断奶以提高养猪生产效率的同时,保证仔猪有较高的生长速度,防止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病的发生,便成为当代养猪生产中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发生的原因

1.1消化器官功能不发达

仔猪胃肠重量轻、体积小,运动机能微弱,与营养物质消化吸收有密切关系的小肠绒毛长度、小肠上皮凹陷深度、绒毛面积和淋巴细胞等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小肠绒毛很容易被病菌和正常的断奶措施所破坏而缩小小肠对养分的吸收面积。尤其是在断奶后,日粮中含有大量禾本科谷物时,在干物质的磨损下,肠绒毛很快剧烈缩短,绒毛表现高密度手指状变为平舌状,隐窝加深,肠道的消化、吸收面积暂时变小,而且由于仔猪胃排空速度快,缺乏反射性胃液分泌,因此食糜中的营养物质不能很好地得到消化、吸收,而以腹泻的形式排出。

1.2消化酶活性降低

研究表明,仔猪0-4周龄期间,胰脂肪酶、胰蛋白酶、胃蛋白酶、胃蛋白分解酶活性逐周成倍增长,但4周龄断奶后一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到断奶前水平的1/3,经两周后才能恢复并超过断奶前水平(胰脂肪酶除外),此外,仔猪早期断奶后,由于乳糖的消失,乳酸来源终止,而此时盐酸分泌量少,且缺乏游离盐酸,再加上饲料中蛋白质和无机盐阳离子与酸结合,更使酸度下降,胃pH值上升到5.5以上,直接影响到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肽酶、淀粉酶、脂肪酶、麦芽糖酶等的功能。因此早期断奶仔猪酶活性不足,特别是在断奶后一周,仔猪胃肠道对非乳饲料碳水化合物及脂肪的利用率较差,不能很好地消化植物饲料蛋白、适应固体饲料,这样就会造成仔猪早期断奶后1-2周期间消化不良,导致腹泻。

1.3免疫功能不健全

母猪初乳中乳球蛋白(主要是免疫球蛋白)含量高达7%,初生仔猪由于肠壁通透性很大,可以完全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而获得被动免疫。仔猪通过吮吸初乳而获得被动免疫在出生后第一周效价最高,到第三周降到最低水平。仔猪主动免疫一般在10日龄以后开始形成,但在30-35日龄前自身合成的抗体数量很少,至6周龄才主要依靠自身合成抗体。由于早期断奶正处于过渡期,而且与自然吮乳仔猪相比,早期断奶仔猪表现出显著的免疫抑制,因此此期仔猪抵抗力极弱,易发生腹泻及疫病。

1.4断奶应激

早期断奶是应激的。研究表明,由于母仔分离所造成的心理应激以及由于仔猪从分娩栏到保育栏所造成的环境应激对早期断奶仔猪的生长和生理的影响不大,然而,由母乳转向干饲料的营养应激则使仔猪失重,血糖、胰岛素、生长激素及肝糖原等水平均降低。在临床上表现为采食量减少,饲料利用率降低,增重缓慢甚至体重减轻,并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的发生。

1.5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仔猪早期断奶腹泻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病原微生物包括病原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孢杆菌、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断奶应激会使循环抗体水平降低,抑制细胞免疫力和免疫水平,引起仔猪抗病力弱,这就为病原微生物提供了较为适宜的环境。其中大肠杆菌可以分泌肠毒素,肠毒素可以与肠粘膜上受体结合,从而导致小肠黏膜不可逆的高液体分泌,形成腹泻。

解决断奶仔猪腹泻的根本措施是配制仔猪易消化的饲料

1.选择合适的蛋白质原料、确定适宜的蛋白质水平及考虑添加苏氨酸。

2.采用高能值的日粮大量试验表明,仔猪饲料中添加脂肪可改善适口性、提高仔猪的增重及饲料的利用率。

3.适当提高日粮粗纤维的水平可以减缓仔猪断奶后腹泻。饲粮中添加一定的粗纤维可为加快断奶仔猪胃肠排空速度,降低日粮养分浓度和提高饱感,促进胃肠蠕动和食糜流动,增加大肠杆菌及其毒素的排除,提高粪便成形度,减低腹泻的严重程度。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受到很多因素影响而且复杂,只有利用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早期断奶仔猪的腹泻。利用营养性调控手段是预防断奶仔猪腹泻的关键。另外,加强饲养管理和适当的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

安海维(北京)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专注脂肪酸营养性、功能性产品的研发,着重







































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最专业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ianyishang.net/fxzl/6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