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往仔猪在产房阶段非常的健康,可一转到保育没过几天就开始出现拉稀、炸毛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给我们养殖户带来的一定的困扰,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仔猪从出生到断奶经历了大量的应激,包括各种微生物、饲养环境、温度、断奶、日粮转变等。随着日粮等改变,其肠道微环境发生相应改变,主要是微生物种类和数目发生转变,肠道生理结构和功能也发生一系列改化。在上述条件不稳定的情况下,伴随着方方面面的刺激,都可能造成小猪在哺乳期间和断奶前后发生各种腹泻。原因分析如下:
一、病理性腹泻1、细菌性腹泻
病原性大肠杆菌是最主要的病原之一,大肠杆菌为消化道内的常在菌,早期寄生于仔猪的结肠内。在哺乳期,由于母乳抗体及乳中其他抑制物抑制了大肠杆菌的繁殖,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当仔猪断奶后,肠道消化酶下降,对饲料营养物质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蛋白质在肠道后段腐败发酵增多,加上母源抗体供应中断,免疫力下降,这就容易引起感染造成腹泻。
2、病毒性腹泻
当仔猪感染冠状病毒、轮状病毒时,病毒侵袭细胞,使受感染的细胞变性、坏死,随着肠绒毛细胞损害程度的增加,腹泻的严重性增加。当病毒侵袭整个小肠时,引起小肠破损程度增加,小肠的吸收能力大幅度下降,液体排出量增加,肠内大量未被吸收的固体物质自身吸附水分,以保持肠内渗透压的平衡,从而进一步加重腹泻的危害。仔猪断奶后失去母源抗体的保护,一旦饲养管理不善易发生传染性胃肠炎性腹泻,尤以冬春季节多发。
二、生理性腹泻1、胃酸分泌不足
胃肠酸性低出生仔猪胃酸分泌量低,且缺乏游离盐酸,一般从20天开始才有少量游离盐酸出现,以后随年龄增加。仔猪至少在2-3月龄时盐酸分泌才接近成年水平。仔猪分泌胃酸的能力很弱,只有胃内pH值低于4时才有利于蛋白质的消化,能使大量病菌灭活。母乳中含有丰富的乳糖,可被胃中乳酸杆菌分解成乳酸,成为哺乳仔猪胃酸的主要来源。而仔猪断奶后,乳酸来源终止,胃酸分泌仍然很少,仔猪胃内酸度不足,使胃蛋白酶原的激活受到限制,胃蛋白酶形成减少,影响饲料特别是蛋白质消化,消化不良的饲料为小肠内致病性大肠杆菌及其它病原菌繁殖提供了条件,而乳酸杆菌的生长则受到抑制,导致仔猪消化不良,肠内渗透性紊乱而发生腹泻。
2、胃肠消化酶少
仔猪刚出生时,除乳糖酶、凝乳酶含量较高外,其它各种酶含量都较低。随着仔猪日龄的增长,乳糖酶逐渐减少,胃蛋白酶、胰淀粉酶则逐渐增加。到4~5周龄时,乳糖酶降到最低限度,而其消化系统仍不成熟,不能分泌足够的消化酶。仔猪断奶,本身就是一种应激,会使消化酶分泌环节受到影响,使消化酶含量减少、活性降低。断奶仔猪从吃母乳为主转到以采食植物性饲料为主,两种营养源截然不同,所需消化酶差异很大,加上又给以高能高蛋白饲料,终因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3、免疫能力较弱
母猪初乳中乳蛋白含量高达7%,占干物质34%,而且主要是免疫球蛋白。新生仔猪肠壁通透性好,能完整地吸收初乳中的免疫球蛋。当断奶后一切的改变就会使仔猪的肠道发生改变,时其免疫力下降,导致腹泻的发生。
当我们真正了解断奶仔猪发生腹泻的这些原因后,相信大家在饲养管理中一定会注意,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尽可能的减少断奶仔猪腹泻,提高生产效益。
断奶前腹泻的防治
1、仔猪出生后尽快迟到初乳,促进胎粪的排出并激活消化道功能2、在出生3天后开始给仔猪补水,因保温箱内温度高,仔猪需要用喝水来维持体内水份平衡。3、7天左右开始补料,提前补料可以锻炼仔猪的胃肠道消化能力,同时促进肠道微生态系统的成熟。4、优化母猪饲料营养配比,调节乳脂浓度,排除母猪体内毒素,降低便秘等疾病发生率,从而改善母猪奶水质量,降低仔猪的腹泻发生率。可定期在母猪饲料中添加强脱解毒排毒,妈咪爱改善奶水质量。5、认真观察栏舍情况,发现有腹泻猪只及早处理。细菌性感染可采用止痢安A,止痢安B肌肉注射;球虫引起的腹泻,则可使用磺胺类药物或其他抗球虫药物灌服。断奶后腹泻的防治
1、优化断奶环境,尤其是提高仔猪断奶舍内的温度。留产房饲养的情况下要继续使用保温灯,温度仍不够的情况下要加装保温灯或采取其他保温措施。断奶直转保育舍则要注意保育舍的条件控制,转栏前确保保育舍温度达到要求。2、加强仔猪教槽,使仔猪断奶后尽快上槽采食,由自身取得更多的能量供应,进而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一般来说,哺乳阶段越早供应优质新鲜的教槽料,仔猪断奶后上槽越容易,仔猪腹泻率也越低。3、重视营养和保健:断奶后需继续使用教槽料过渡一段时间,并制定合理的断奶保健方案,增加仔猪的抵抗力和抗应激能力。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