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讲回顾:
《零起点学中医》第五讲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
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两人同患风疹,瘙痒难耐,但中医处以寒热截然不同的两张处方,结果二人皆获全效。一人患腹泻多年,身体虚弱;一人发热月余,百般求治皆不效;中医同处以补中益气汤,结果腹泻止,发热退。同样的疾病,治法迥异;不同的疾病,治法却相同。中医这种诊治疾病的方法,历来都令世人备感惊奇。中医依据怎样的道理,做出这种“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治疗决策呢?道理,就是本讲中我们要学习的——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治疾病的鲜明特征,也是精华所在。这里的“证”指的是什么呢?“辨证”,究竟“辨”的是什么“证”呢?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证是中医对疾病发生机制(病机)的概括,具体内容包括疾病的位置、性质、原因等。其中,对病性和病位的辨识,是中医辨证的核心。“证”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本质,通过对患者出现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观察分析,我们可以对这些本质进行判断;这个过程,就是中医的辨证。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辨证方面,从理论到实践,都积累了丰富的知识。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医形成了几套辨证论治的体系:针对外感发热性疾病为主的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针对内科疾病为主的脏腑辨证;用以指导针灸临床的经络辨证;以及最为基础的纲领性辨证方法——八纲辨证。经络辨证方法,我们在后面针灸的部分还会重点来讲。考虑到今天临床的大部分疾病属于内科病,所以我们对辨证的讲解,以脏腑辨证为主,配合八纲辨证。而六经辨证等其他三种辨证方法,主要用于外感热病,我们这里不作介绍。
一、八纲辨证
八纲,指中医诊断疾病所依据的八条最基本的纲领,分别是: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其中的虚实,我们在下面脏腑辨证中还要展开来讲;阴阳作为总纲,内容相对模糊,初学者较难把握和应用。所以我们此节所讲的八纲,以表里、寒热为主。
(一)辨表里
中医所讲的辨表里,是对病变部位、病变层次的辨识。前面我们学习过阴阳,表里就是阴阳。皮毛筋肉相比,皮毛就是表,筋肉就是里;筋肉六腑相比,筋肉就是表,六腑就是里;六腑五脏相比,六腑就是表,五脏就是里。实际上,中医对表里证的辨识,更加重视的、更有临床价值的是在诊治外感病时,对病位表里的判断。
今天我们生活在盛世,享受着太平年月的安详,所患的疾病,主要是以各种内科病证为主,病位大多在里,对病位表里的判断,似乎并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就在几十年前,我们的父辈祖辈,他们所经历的生活,远比今天要艰苦得多。古人生活的环境中,战乱、饥荒时有发生,他们所患的疾病中,外感热病的比例就相当的高。疾病表里的辨识,就显得格外重要。
辨表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表里证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都是截然不同的;表里判断不清,导致误治的后果也会十分严重。在表之病,多由外邪入侵所致;在里之疾,常与气血不和有关。外邪入侵,正邪交争,矛盾性质属于敌我矛盾;气血不和,邪从内伤,矛盾性质属于人民内部矛盾。面对外敌,需要调动国防力量奋力相抗,速战速决;面对内部的不和谐声音,则需要协调安抚为主,不得已也只是调动公安,维持秩序,以求长治久安。所以治表邪,以发汗驱邪为首务,多求速效,所谓“治外感如将”。治里证,以调和气血为重点,常须缓图,所谓“治内伤如相”。表证不解而攻里,正气本在表奋力抗邪,体内却遭毒药而混乱不堪,邪气必然乘机而入,病情也会随之加重。譬如大将御敌于外,国内政权哗变,大将家属尽遭不幸,军心动摇,战事必败。里证不和而攻表,体内气血不和,不治里而反攻表,徒耗正气,里证更甚。譬如将相不和,调将外出,相得机尽数报复,将相关系更加恶劣,国家则难保。
那么在表在里,究竟如何判断呢?
给大家提供两条判别的依据,一是恶寒,二是脉浮。恶寒就是怕冷,不过这种怕冷即便多盖上很厚的衣被也不管用,仍然寒战不止。但凡见到恶寒的症状,一定说明有邪在表。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脉浮就是脉象非常表浅,手刚刚接触到寸口皮肤,就可以感觉到很强的脉动,用力按下去之后,脉的力度反而减小。也是正气奋起抗邪之象。
既然靠恶寒一个症状,就可以准确地判断表邪存在了,还有什么必要再讲脉浮、舌苔薄、头痛、鼻流清涕等这些症状呢,岂不是多此一举吗?你怎么看呢?
(二)辨寒热
这一条看上去似乎非常简单。寒热嘛,智力正常的人,都可以很好地辨别,还需要特殊地来讲吗?下面我们来看两则医案,让大家感受下实践中要辨别寒热,是否如想像中一样的简单。病案1患者,男,58岁。患“胃病”近30年,医院行胃肠钡剂造影,诊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患者于前日晚餐饮少量白酒后,当晚11时许胃脘部突然阵发性绞痛,向右胁放散,伴嗳气泛酸,口苦口干,喜手按压,面青肢冷,身微出汗,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舌质红润,苔淡黄、厚腻,脉象弦紧而数。这是广西中医学院方显明老师的一则医案。这例患者出现的胃痛,究竟是寒,是热,还是寒热错杂?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患者口苦口干,舌红苔淡黄厚腻,脉数,似乎都是热证的表现。医院门诊就医时,应诊医生也是根据上述“热象”,结合胃脘痛,向右胁放散的症状特点,诊断为“肝火犯胃型胃痛”,予龙胆泻肝汤治疗。但是服药1剂后,胃痛加重,伴脘腹作胀,嗳气频作,纳呆,恶心,泛吐清涎,大便不畅。问题出在哪儿呢?
仔细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患者除了上述热象外,有一个症状格外的引人注意,就是“饮热开水疼痛可缓解”。试想一个大热的人,怎么会喜欢热饮,而且饮热水后疼痛缓解呢?再结合一些其他的表现如舌虽红但润泽不干,胃脘部疼痛为绞痛,面青肢冷等等,可以判断患者当前出现的疼痛,其性以寒为主。再有经服寒凉药龙胆泻肝后,疼痛加重的反应,可以进一步确诊疼痛是因寒而起。再结合全身症状综合诊断,该患者属寒热错杂夹湿,当前治疗当以散寒为主。
再尝试一个难度更大的。病案2杨某,女,30岁。初患上腹疼痛,发高热,大便秘结。病已4日。曾用灌肠法通便,反致腹痛、吐泻、手足厥冷、烦躁不安、面青、脉微。经服大剂附子理中汤(重用附子),服后病情加剧。症见:面青,神烦,肢冷,吐泻,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舌呈紫色,脉象闭伏。细审之:手背虽冷,但手心灼热。(云南戴丽三案)这是一例中医所谓“真热假寒”案。无疾在此将如此疑难重症介绍给各位初学者,并非希望大家很快掌握救死济危的医术,而是以此示医者识证之难,绝非草率者可为。学习医术,非一般平和之养生法可比,面对疾患,心思必须缜密,目光必须犀利,才不致误人。
该患者表面看来,面青,肢冷,脉沉,都是寒象;又见发热,口臭气粗,烦渴引冷,口唇焦燥,都是热象。似乎寒热并见,其实不然。该患者的问题,是体内阳热之气太盛,阴气弱小,根本无力制约亢盛的阳气,反而被阳气排斥在外,从而出现了体内真热,体表假寒的表现。即所谓真热假寒。
采用中药治疗时,我们就是利用药物的某种偏性,来纠正人体内出现的相应的问题。以寒药治热,以热药治寒;以补药治虚,以泻药治实。如果医生对疾病的寒热辨别不清,以寒为热,以热为寒,用药必然会错。后果轻则无效,重则害人,不可不谨慎小心。
二、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今天中医临床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辨证方法,也是我们本次讲稿的重点所在。通过辨证,我们可以判断出患者当前的疾病是虚是实,哪种虚,哪种实;病变的位置是脏是腑,哪一脏,哪一腑。无疾在既往的教学过程中,总结出一套初学者很容易理解和掌握的脏腑辨证教学方法,现在介绍给各位中医爱好者朋友。
(一)辨病性
疾病的性质,大体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是正气不足。实,是邪气有余。
正气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气血阴阳四个方面,出现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四种基本的虚证。当然这些虚证也可以相兼出现,常见的情况有:气血虚、阳气虚、阴血虚以及阴阳两虚等。邪气可以从外来,可以从内生,但总体不外乎寒、热、湿(痰)、燥、风、气滞、血瘀这几种。同样的,这些实邪也可相兼出现。常见的如:风寒、湿热、痰瘀、气血郁滞等。另有一些特殊的邪气,如食积、寄生虫、结石等,不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这里不作详细讲解。
中医辨证,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辨别出患者当前的状况,究竟是虚证,还是实证,或者虚实夹杂?虚证,究竟是气虚、血虚还是阳虚?实证,究竟是痰湿,是寒、是热还是气滞血瘀?下面无疾将上述各种虚证实证中,最常出现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症状列在下面,供大家在实践过程中参考。虚证
气虚:乏力、疲倦、懒言、脉沉无力;
血虚:失眠(多梦)、目干涩痛、女性月经量少色淡;
阴虚: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体瘦,少苔少津,脉细;
阳虚:畏寒喜暖、四肢清冷、大便溏稀、小便清长、舌淡、多津液、脉沉迟无力。
下面对一些可能在理解上有困难的症状做些讲解。
关于气虚诸症的问题。气最重要的功能是推动人体内有形物质,如阴血、津液的运行,激发各脏腑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动力来源。现在气不足,无法提供充分的动力,从脏腑到肢体,就表现出一系列不喜动而喜静的现象,如上所示。
关于失眠多梦的问题。人体在运动时,血被输布到周身以荣养四肢百骸;在休息时,血液则流回到肝脏,所谓肝主藏血。随着神进入心脏,魂也会进入到肝脏中来休整。魂在休息时,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营养,才能安心静修。现在肝脏中血液匮乏,魂不得养,躁动不安,我们就会在梦中见到各种各样的事物。
关于气血虚的问题。前面生理一章中曾有涉及,这里再稍作回忆。气血之间的基本关系是“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无形,无法孤立存在,必须依附在有形的血上,才不至于被耗散掉。现在血不足了,气无处依附,很容易同时出现虚损。所谓“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因此,血虚时,非常容易同时见到气虚表现。若反过来,在气虚时,就不一定同时兼见血虚表现了。
关于发热时间的问题。一般来说,发热是正邪相争的表现。既然要交战,就需要先准备好一切军需物资。如果体内阴虚,战略储备不足,最好就不要轻举妄动。等到午后,甚至天黑下来,天的阴气逐渐充盛;人体得到天的资助,阴气也逐渐强盛,正邪之间的战争才会真正开始。所以阴虚的发热,通常是在黄昏以后出现。热的时间越晚,说明阴虚的程度越重。所谓潮热,是指发热的时间很有规律,如潮水之涨退有时。
这些症状,是我们进行临床辨证的基础知识。为了帮助大家尽快地掌握这些知识,无疾特意编写了几句歌诀。希望有意学习中医的朋友可以加以背诵,相信对培养自己识证的能力有些帮助。以下的实证、五脏证,无疾同样采用编歌诀的形式,帮助大家记忆。不再赘述。气虚乏力倦懒言,血虚目涩多梦浅;
阴虚舌小细盗汗,阳虚清冷无力寒。
实证
寒证:形寒肢冷、常年不温、脉沉迟;
热证:面赤、身热、心烦、舌红、舌苔黄、脉数;
痰湿证:头重如裹,四肢困重、大便黏腻、舌苔腻;
燥证:口干渴、大便干燥;
风证:震颤、歪斜、走窜;
气滞:胸闷、腹胀、肋下胀满、喜叹气;
血瘀:口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青紫粗大。
热红黄数寒清寒,痰湿困重舌便黏;
风动歪斜善走窜,气滞胀满瘀紫暗。
还是对几个问题作一点提示:
关于辨寒热的知识扩展问题。上面我们讲到的是进行证候辨识过程中非常典型的一些症状。实践中,还需要对上述知识进行一定的扩展,将死的知识逐渐活化。仅以寒热为例,为大家示范活化知识的一些方法。上述对热证的描述看上去已经比较详细,但实际上这些症状仅仅是一些典型的热象代表。从红色属热,除了舌红、面赤之外,还可以引申出痘痘的色红、斑疹的色红、皮肤牙龈的红肿热痛都属于热证;从黄色属热,除了舌苔黄之外,还可以引申出鼻涕和痰的黄稠、脓的黄稠、小便的色黄也都属于热证。反过来,清淡的颜色往往就是寒证的反应。如舌质色淡白,舌苔白多津液,肿块色暗淡,痰白清稀,小便清长,等等。以此法为例,大家可以在上述对各种症状的认识基础上,悉心观察各种生活中常见的症状,思考一下是虚是实,是寒是热。
关于燥证与阴血虚的关系问题。所谓燥,主要是由于人体内的阴血津液等物质缺乏,机体失于濡养所致。可由外邪引起,也可从内而生。但在治疗方面,与阴血虚的治疗方法大同小异。所以在以后的讲稿中,除特殊情况外,不再对燥邪做单独讲解。
辨证是中医临床诊疗疾病的关键环节,而辨病性又是中医辨证的重中之重。下面我们还是以两则医案为例,为大家展示中医如何辨别病性虚实。病案3杨某,女,66岁,自诉半年前因阴道大流血而行子宫全切术。术后2个月逐渐出现周身乏力,形寒畏冷。20天前受凉后出现午后身热(体温37.4℃),发作时先畏寒,继之身热。静点抗生素(不详)无缓解。发病以来神疲乏力,口干不思饮,纳少,食后脘胀,时嗳气上逆,便难,日一行。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而略数。无疾按:此例患者年纪较大,又经历手术之苦;使得本以日衰之气备受打击。观其全身表现:乏力,畏冷,口干不思饮,纳少,等等,一派气虚推动无力之象。其发热,即是气虚无力抗邪,必待正午后,阳气隆盛之时,得天之阳气相助,方见热起,同属气虚之象。治疗即当以益气为主导。抗生素之类,多属清热之品,对实热证效果较好。用于此类患者则多难以取效。病案4赵某,男,46岁。半年来右胁阵发满痛,食欲不振,口苦,大便略干。近1周疼痛加剧,伴呕吐,口渴喜冷饮。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山西杜艳丽案)无疾按:此例患者与病案3同见食欲不振、大便不畅等表现。但本例出现的主要问题集中在胁胀满痛,口苦,口渴喜冷饮等,结合舌脉象,当属实证,无虚。实证之中,又包括气滞、热、湿等三条,综合分析,当属湿热中阻,气滞之证。法当清利湿热,理气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