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上热下寒”首出自《灵枢?刺节真邪》:“上热下寒,视其虚脉而陷之于经络者取之,气下乃止,此所谓引而下之者也。”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反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重症之一)。
对于此证最为详细的论述,当属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在此书中,其中的“寒热并用”治法几乎占了其治法的一半,可见“寒热错杂”的患者在临床上非常多见,所以随之而来的“寒热并用”治法运用的也非常广泛。
“寒热错杂”证,在临床治疗上的确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因为在一个方子中同时存在着“寒药”和“热药”,用之不当,临床上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不适,疗效也会很受影响,所以探讨学习很有必要而且临床意义很大!
在《伤寒论》中,“上热下寒”证有5个代表方,有栀子干姜汤、黄连汤、乌梅丸、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这5个方证虽同属“上热下寒”证,可5方各具特色,有很大差异。
2各论2.1胃热脾寒证
2.2胃热肠寒证
2.3寒热格拒证(上热被下寒格拒,脾胃升降失常)
⑴临床症状:食入口即吐,谓之寒格;更复吐下,则重虚而死,是更逆吐下。
⑵病机辨证:本病属于“格拒”,也就是说,“下寒”所致的脾气不升“格拒”了“上热”所致的“胃气不降”,所以临床上出现了呕吐、下利。饮食入口即吐,说明胃内热盛,胃气上逆明显,这也是临床辩证“上热”的重要依据。
⑶审证要点:食入口即吐,胃热气逆,脉沉细乏力,属于脾阳不足,脾胃虚寒所致“下利”,又外感风寒,而在临床上又“误吐”或“误下”,导致了脾胃进一步受损,脾气升清功能更减,胃气上逆更加明显,出现了“寒格”证。
⑷处方用药:《伤寒论》厥阴篇条:“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⑸西医辨病: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⑹使用禁忌:脾胃阴虚证,慎用本方。
2.4阴阳两虚之上热下寒,虚实错杂证
⑴临床症状:手脚四肢冷,咽部不适,咽干口燥,咳吐脓血,腹泻不止,寸口脉沉迟,关脉、尺脉几乎摸不到。
⑵病机辨证:临床上本征候是因阳气被内陷的邪气遏制,从而郁结在内导致了“上热下寒”,为本病证病机。乃为伤寒日久,表寒未解而里有邪热,医者不查,又行大下,致外寒不解,郁阳陷于阴血,形成阴阳两虚之上热下寒,虚实错杂之证。
⑶审证要点:本证因邪气内陷以致体内阳气被郁结不伸,阳气不达四末故手足逆厥,“火性炎上”,“热盛伤津”故热邪在上耗伤津液致咽干口燥,热盛灼伤血络则咳吐脓血;脾虚脾阳受损不能温煦而寒在于下,以致关、尺脉不至,脾胃虚寒不能腐熟水谷则下利不止为本证辩证要点。
⑷处方用药:《伤寒论》第条:“麻黄升麻汤”。
⑸用药特点:此方药味较多,具备了药物的“寒、热、温、凉”属性,故而具有了“清、散、宣、泻”等药物功效,名副其实的“寒热并用”,从而满足临床复杂病情的需要;另外,在此方中,“君、臣、佐、使”用药剂量分明,其中麻黄用量75g,为最大,主要用于宣散外邪,其余药物用量较小,起到“散外邪而又不伤阴”的作用,实为“大家”用药,思维缜密,权衡得当,阴阳平衡,故而起到“交通上下、水火既济”作用,临床疗效显著。
⑹西医辨病:可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2.5正气虚损的上热下寒证
3“上热下寒”新的辨证补充和发展——心肝阴虚兼脾阳虛证⑴临床症状:心肝阴虚证临床可见烦躁易怒、头晕目眩、头痛、头胀、口苦、眠差(不易入睡、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再次入睡、梦多、)盗汗、心律不齐、两目干涩、两肋胀痛等症;脾阳虚临床症状可见乏力、疲劳感、头晕、腹胀、下肢凉、或大便粘腻、或有胸闷、气短等症。
⑵病机特点:此证为典型的“阳热在上、阴寒在下”的上热下寒证。据临床观察,此证非常多见,占到临床“上热下寒证”的70%左右。
⑶成病原因:现代中医认为,当今社会,随着社会的高度发展,科学的进步,各种资源的竞争,脑力劳动已成为主要的社会竞争力,从而导致了情绪不稳及多变,“情志致病”已经成了目前最为主要的致病因素,即心身疾病为主的疾病模式。在此“情志致病”中,素体阳刚急躁之人易致阳气偏盛,阳盛则易伤阴,逐渐出现阴虚证候,现代中医研究认为:心理社会压力、情绪刺激首先伤肝,波及心、脾、肺,日久及肾。肝疏泄太过易则易化火伤心阴,肝旺克脾土,日久则出现脾虚兼心肝阴虚的特点。
⑷用药特点:心肝阴虚大多由心肝火旺日久伤阴所致,肝旺之证多见于患者平素性急易怒,情绪过极,日久临床就会出现火盛伤阴、阴虚阳亢、阴虚血瘀的一系列表现,治法以柔肝养阴活血;柔肝首选白芍,取其酸涩之性以泻肝旺,缓其疏泄太过,即《内径》所说:“用辛补之,用酸泻之”。阴虚内热,火扰心神则会出现潮热汗出、失眠心悸等症状,临床用药则宜酸甘化阴、滋阴泻火,可用五味子、酸枣仁、乌梅等滋补心肝肾阴以清在上之虚热;阴虚则阳亢,临床多用重镇之药平肝潜阳以安心神,如龙骨、牡蛎等药;温下焦之寒多健脾温胃、化湿升阳,可用党参、山药、升麻、荔枝核、砂仁等升阳散寒。
⑸西医辨病:可用于治疗西医的焦虑症、失眠、心脏神经症、心律失常、房颤、高血压、脑血管病等辨证符合“心肝阴虚兼脾阳虛”的患者。
4讨论《伤寒论》中治疗“上热下寒”比较典型的这5个方子,各具特色,在临床上要准确掌握才能“事半功倍”,临床症状明晰,寒热分明的,如“黄连汤”和“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也有寒热错杂临床上难以分清,如“麻黄升麻汤”与“乌梅丸”,虽临症复杂,但也有自己的适应特色,其病机虽都是“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但实则致病原因、临床表现、病变部位各有不同,故在临床治疗此类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分清病情、审查病因、诊断精准、用药得当才不致有所偏颇和遗漏从而确保临床疗效。
随着社会的深刻变革,“情志致病”便成为当今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之一,心身医学便应运而生,随之产生的“心身疾病”已经占到疾病谱的70%以上。
而“情志致病”所导致的“上热下寒证”,是心身疾病发病过程中病情较为复杂的情况,临床表现上症状多也比较繁杂,解决起来也很有难度,其多是性格急躁之人,加之各种不良的生活事件的刺激导致了情绪过激,肝疏泄太过,心肝火旺,火盛伤阴,日久则会出现阴虚内热、阴虚阳亢、阴虚血瘀的“上热”征候,同时存在脾虚,脾阳不足而温煦功能下降的“下寒”,故而导致了“上热下寒”,故用柔肝养阴、健脾升阳法,使气血调和,阴阳相济,这是医学在“上热下寒”证新的发展和补充。
来源: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本文摘自:《中国医药导刊》年第17卷第1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